第767章控诉(4 / 7)
不过也有部分大臣还是认可的。
为何,尽管现在八成大臣认为,朝廷真的需要王巨,但在一些老家伙心中,多少还有些不平衡,毕竟王巨虚岁才三十六岁。
而在宋朝论资排辈,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并且不管是否是皇上下的诏令,王巨将这些重臣软禁了那么多天,也是不对的。
第二条罪状那就恶心人了。
祖宗之法说齐人,王巨也说齐人,但两个齐人一样么?祖宗的齐人只是为了缓和矛盾喊出来的口号,但到了王巨这里,却成了真正的相齐,士大夫与武卒相齐,父母与儿子相齐,天子与庶民相齐。没有尊卑之分,由王巨这样执行下去,国还是国么?
不要以为司马光是攻击王巨,实际这一条罪状大半是发自他内心的想法。
在他心中是极其重视名份尊卑的,所以《资治通鉴》从魏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开始修著。
同时也喊出贩夫走卒不能穿罗抹,这句让后人感到无比荒谬的话。
因此站在后人的角度,公正的评价司马光与王安石,不错,党争是从他们手中产生的,王安石性格很倔,变法确实有不少不好的一面,但心性上,王安石绝对是高洁的,用心也是良苦的,就是变法不好吧,也只能说王安石好心办了错事。
但司马光吗,除了《资治通鉴》外,几乎是一无是处了,当然,有可能李刚父子会很喜欢。
他是这样想的,然而加了士大夫与武卒相齐,父母与儿子相齐,天子与庶民相齐,岂不是更恶心人?不过还真让他说中了,王巨想推广的正是这种彻底的齐人,但在宋朝,却从未流露过。
因此许多大臣就在心中想,王巨真的是这种齐人吗?
包括老王也觉得过了,王巨顶多想的是齐税罢了,但就是齐税,他都不敢执行,执行的仅是齐商税,而且一再说了,不是绝对的齐,只是理论上的齐,也就是上层的权贵商贾稍稍纳一些税赋,以便给底层百姓与国家财政带来更多的生机。
不过有部分大臣却被司马光误导,如果真的这样齐下去,齐到最后,会不会真的出现士大夫与武卒相齐呢?
第三条罪状又来了。
永乐城之败,乃是朝廷穷兵黜武之错,与文彦博有何关系?莫明其妙地将三朝重臣贬到了杭州。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商贾,就将文彦博再度贬到了池州。
难道文彦博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