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值(3 / 9)
怎么做,就是将司马光的家拆掉了,百姓也不会反对的。
而且好消息又来了……所以这些人的弹劾只有一根毛的用,并且还不是头毛,而是更细的汗毛。
大里河过去就是北绥州,宋朝未收回来的绥州地带,再往前就是横山。
但这里的横山与王巨庆州战役的那段横山不同,庆州大捷过后,王巨的处理方法十分粗暴,主动投附宋朝的拉拢之,继续忠于西夏的则强行镇压之。可问题是两边的横山情况根本不一样,那边的横山总体对西夏忠诚度不高,特别是因为两国私商往来,让许多横山百姓意识到西夏的落后与税赋的沉重,所以宋朝略表现有那么一点强势,就会有许多部族会主动依附宋朝,况且王巨用了那么多反间计。
这边的横山则不行了,他们是西夏的老巢所在,甚至当年李继迁能得势,这些人最少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功劳。
这种敌意满满,即便有部族投附,刘昌祚也不敢收留。
收留可以,一旦西夏大军到来了,他们弄不好就成了禹藏花麻,但禹藏花麻捅的是阿里骨一刀,这些部族捅的可能是宋朝一刀几刀。
强行镇压也不行,宋朝边境许多官员说,横山多堡砦,其实西夏建设的真正堡砦很少的,主要就是这些村寨,倚据山势,用石与木栅垒寨墙。
只要强行镇压了,反抗必然激烈,后方西夏多少还有几万兵马,即便将这段横山拿下,宋军伤亡也会惨重,这么做很不值。
于是刘昌祚兵临横山下,将南边的百生撵之一空,便没有再向北发军了。
这一张一驰间,奥妙也就出来了。
首先这些撵走的百姓要吃要喝,就会烧杀掳掠,使得本来贫困的横山地区百姓雪上加霜,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自家人对自家人动手了……
前方失去了阻挡,横山直接成了前线,一些小部族人心不安。
西夏表现不给力,不敢救援,一些部族失望。
宋军又没有因为镇压结下仇恨,于是宋军撤退时,一些部族主动暗中派人向宋朝示好了。
那么就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拉拢一批人,再打压一批人的目标。
正好朝廷赏赐也分发下来了,总的来说,缘边五路皆派军士参战,不过延州这边将士立的战功最少,赏赐无疑也最少。
贪生怕死的禁兵无所谓了,给他们再多的赏赐,也休想指望他们上了战场英勇奋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