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3 / 6)
积极改变。
普利西拉M.克拉克森(Priscilla M.Clarkson)
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联邦荣誉学院院长
在克服成瘾行为的道路上,学会拒绝以后,个人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拖延。为了解决你的问题,让你能够放手前进,克瑙斯博士将多年的实验研究经验融汇到这套实用、实效的解决方案当中。
乔·盖斯坦(Joe Gerstein)
医学博士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会员
SMART自助康复网络创始人
推荐序
没拖到最后一分钟,我啥也不会去搞定。
——佚名
我们都会拖。你看我就拖到了现在:直到最终期限来临的前夜,我才终于提笔,开始写这篇推荐序。如果早就读过这本书的话,那我就会采用威廉·克瑙斯的方法,早早地写完它,不用等到最后期限了。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我们都会拖延,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按照《今日心理学》的观点,20%的人都认为自己有着积习难改的拖延症。当然,本书的关注重点并不是“拖延者”们,而是拖延行为、拖延想法和拖延感受。无论你是偶尔才拖上两下,还是问题严重的、压力巨大、焦虑重重的“拖延症患者”,你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开卷有益、收获多多。
与拖延相关的心理特征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缺乏自信、让人注意到你有多忙、顽固、以拖延方式来应对压力,或者总是以灰心丧气的受害者自居。阿德勒学派心理学曾经告诉我: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所以,当我阅读这本关于拖延的书时,我总是在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目标”或者“目的”。有些人是通过拖延来逃避困难或者旷日持久的任务;有些人是因为缺乏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他们担心一旦把事情弄砸,就会在别人面前露出马脚(换言之,什么都不做至少什么都不会亏掉);有些人是通过拒绝付出努力,来表达(用一种被动的方式)对别人的愤怒。在本书中,你会见识到人类行为是多么复杂,并且发现:单纯地推迟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背后有许多目的和理由。
当面临艰难的选择并要求立即做出决策时,拖延通常会被当做一种缓解焦虑的办法。这种应对方式,在今天尤其大行其道。如今,做决定已经是日常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却很少有人专门去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