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2 / 6)
一声笑了出来,韩宣笑了一会,又道:
“咱们再说回来这王祥。这人出生时正赶上三国时期,本来曹操用人是唯才是举,只看能力不管其他。到了曹丕,为了拉拢士人阶级,便搞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其实是之前举孝廉那种察举制的延续,于是社会舆论便又成了能不能当官的重要因素。这王祥有一个如此凶狠的后娘,别人都以为是人生大不幸,可对他来说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们想啊,后娘对他如此虐待,他却仍是这般尽孝不倦,这样强烈的反差对比,会对舆论造成多么重要的影响?大家肯定都会寻思,别人这般残酷对待他,他都能如此回报,那对老百姓怎样,自然就不必提了。于是王祥天下知名,后来就顺理成章当了大官。当然,也有记载王祥不是卧冰求鲤,是剖冰求鲤。其实卧冰也好,剖冰也罢,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他尽孝的对象得是他后娘,这才能与众不同。”
张静姝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他这样其实是作秀?你这也太小人之心了吧?”
“是不是小人之心我不清楚。”韩宣一笑:“不过虽然他祖父做过谏议大夫,到他这一代家道本已中落。而后来王祥先后做了司空,太尉,拜了太保,又封了公爵。若论做官,那真是强爷胜祖了,琅琊王氏从此飞黄腾达,成为“四大盛门”之首,王祥可是功不可没。他们王氏家族后代王敦王导,在司马睿建立东晋之时,一内一外,都是身居要职。王敦血缘疏远,又是个叛臣,且不去说他。就说这王导,此人号称“江左夷吾”,治国之才,堪比管仲。可看他所作所为,终其一生始终摇摆不定,无非就是和稀泥罢了。官是越做越大,国家却仍是偏安一隅,也未见得强到哪去。我虽然不是血统论者,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想,这王导如此熟悉官场套路,家学渊源,保不准就是受了他伯公王祥的影响。所谓一叶知秋,王祥到底何许人也,也就不言自明了。”
梁凯风问道:“你说的这个王导,是不是王羲之的祖上?”
“没错,他是王羲之的堂伯父,本身书法写的也很不错。“
三人说说笑笑,气氛融洽。梁凯风听韩宣侃侃而谈,见解独到。暗想这小伙子不到二十岁年纪,又是工科出身,竟对历史这般熟悉,随便什么典故都信手拈来,虽然有些看法不免偏激,却也实在难能可贵。自己平日看书不少,相比之下倒有些相形见绌。他心下佩服,不由起了亲近之感。俩人越聊越是热络,竟有相见恨晚之意,倒把张静姝疏远在一边。她也不以为意,微笑在旁听着,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