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一 兴亡(中)(3 / 3)
中书其他人纷纷附和。
她轻轻垂眼,将汗湿的手心在官服一侧擦了擦。
其实早在方才提议时就已料到,倘从朝中派人出边议和,想来二府老臣是一定会选自己的。
中书的理由自不必说,论军务论资历,朝中文臣怕是没人比她更适合去军前与敌国议和了;而枢府老将们亦是亲眼目睹过她当日是如何讽言赵回的,想必对她出使北境定是信心十足的。
果然,方恺没过多久便上前道:“陛下,当初柳旗禁军哗变何等竦人,孟廷辉人赴乱军城中亦能不畏不惧、不负皇命,此番北境之险不如当年柳旗,而孟廷辉亦比当年知事成熟得多,想来必能不辱国体、不负君恩。”
英寡眼底怒意层叠,语气颇重道:“朕方才说了,她不行!”他不耐烦地踱了几步,又盯向古钦与方恺:“此番北赴军前不是儿戏,岂能让她去!”
孟廷辉心口一下跳得比一下快。
想来他是在担心她的安危。
可他表现得如此明显,却让她愈发紧张起来。
她清清嗓子,终于出声:“今夜已晚,诸位大人、将军们都已是连夜未曾好好歇过了,眼下议事恐有疏误,不若明日再决,陛下以为如何?”
“退殿。”他想也不想便道,语气极是不善。
众人无奈,只得一一退了出去。
她欲留下与他说几句话,谁知他却背过身道:“你也退下。”
她听得出他语气中的疏冷,心想怕是北面的这些乱事儿让他过于疲累,不由噤声,悄悄地随人退了出去。
初夏夜风微凉,一触颊面,顿时令人清醒了不少。
潮安北路,怎的这次又是潮安北路?
她迈步下阶,可脑中不停地滚过自她入枢府后发生的这些事儿。
正旦大朝会、北使、寇祸、外乱、议和……
恍然间她的脚步突然一停。
心里飞快闪过一念,捕捉不及便已消弥无踪。
然而脑中却又浮现出来一个人的名字,久而不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