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3 / 15)
给了商人授权,允许他们如何如何。
再拿起另一份也是请的师爷主笔的折子,上面道,传教士里头很有几只不是好鸟,他们辜负朝廷的信任,否则,言语不通,西洋使节何以知道京中如何称呼他们?哦,对了,听说当年跟俄国人谈判,传教士也从中作梗,因为国人不通外语,他们从中偏袒俄国人,否则,咱们不用让出许多土地来的。这一份折子比较敬业,老实说了,跟西洋人打交道,千万别提什么君子风度,你风度了,就要吃亏,他们还以为你好欺负。(言下之意,讨价还价最实在了,当然,我们是商人,很在行,皇帝可以交给我们的——这是一个比较想走官路的商人上书)
信本国人还是信外国人?这个选择题并不困难,然而满族政权的性质又让胤礽对所谓民人持保留意见,相反,他与传教士的接触更多些,这些传教士至少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很亲切。
摸摸下巴,第二件折子里说的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国人没几个懂外语的,有谁能够与西洋使节自由交流呢?答案昭然若揭。
一种被背叛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点国土,呃,说实在话,他不是特别在乎的;与西洋人贸易的些许利润,也是可以让步一二的。但是事情的性质实在是过于恶劣了!
胤礽沉着脸下令:“所有传教士,不得擅自走动。”一面在心里想:这些黄毛究竟知道多少国家秘密?这一想不打紧,冷汗就冒了下来,至少,在涉外这一块,即对西洋事务一块,几乎全是交给他们来办的!而就目前来看,传教士们根本没有“向化之心”把他们当成朝廷的臣子。
最后一句话才是要命的!
不能用他们了,但是要填补这个空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此,胤礽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是值得记念的。因为这是首次,国家把西洋事务摆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认真对待。
诸王大臣传阅了奏折,个个义愤填赝,耳听得皇帝破口大骂:“自世祖以来,朝廷对传教士信任有加,他们竟然做出这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然清廷对诸如“蛮夷”“胡虏”一类的词汇非常的忌讳,心里颇有些被骂的难堪,但是用这些词汇骂起比他们还蛮夷的西洋人、东洋人之类也是绝对不含糊的。骂得还颇有快感,摇身一变,他们也觉得自己很中华。只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如今逮到一个,真是骂得口沫横飞犹觉不过瘾。
真是太不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