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太湖的变故(3 / 5)
立即下去调整部署,陆地步军立即抢占西南的白崖寨,然后向南进攻。这是我们打通黄州通道的唯一退路,不能后退半步。陈大人、吴大人所部水军战船立即升帆迎敌,和张存任决一死战!”
因为叶承恩的突然叛变,让马士英、吴易、陈子龙等人根本来不及详细谋划,现在只能仓促应战。
夏完淳现在是吴易的参领,因为他在苏杭一带跟随父亲夏允彝转战一年多,也算是军师。
马士英一声令下,夏完淳拧着宝剑转身就走。
夏完淳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他生不逢时,刚好赶上山河破碎。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一手剑法并非花拳绣腿。况且国恨家仇聚于一身,他和满清鞑子自然势不两立。
吴易口中的水军大将沈潘,原本是扬子江、黄浦江流域的水寇。
后来南京被清兵攻破,吴易愤而起兵造反。
吴易,字日生,是崇祯丁丑年进士,为人正直。但是他的名声都在诗文上,除了能够在嘴巴里慷慨陈词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几乎一窍不通。
这样一个书生挺身而出高叫“舍身取义,驱逐鞑虏”,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吸引力,结果仅仅有三十多乞丐报名参加。
但是书生最大的本事除了笔杆子之外,还有一张嘴巴。
自己招兵失败,吴易顿时另生一计:说服水寇沈潘反清。
沈潘虽然是一个江河巨寇,但是很有江湖道义,从来都是劫掠豪绅,并不伤害平民百姓。
吴易可是老百姓眼中高不可攀的状元郎,而且还是单刀赴会,让沈潘顿觉脸上有了光彩。
一番慷慨陈词之下,沈潘竟然被吴易彻底打动,毅然高举义旗,率领手下一千七百多兄弟正式抗击清兵。
吴易起兵勤王有功,被加封为“长兴伯”。
夏完淳从马士英的中军大帐出来,随即赶到沈潘的水军大营:“沈将军,现在局势有变,我们必须把叶承恩追回来。如果他不听劝阻,就彻底剿灭之。”
沈潘非常敬重十五岁的夏完淳,闻言没有丝毫怠慢,就下令手下三千多兄弟拔锚升帆,七十多艘大小战船不到一刻钟就已经纷纷驶出水寨。
夏完淳和沈潘指挥七十多艘战船鼓勇而进,结果湖面上并没有发现叛逃的叶承恩所部。
鲢鱼套,是太湖县东北面最大的一条河汊,距离太湖县城不到二十里。夏完淳和沈潘的船队赶到这里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