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策(12 / 13)
。
在六月十九日的上疏中,陈子龙率先提出了募练水师的倡议。陈子龙认为,“君父之仇不可不报,中原之地不可不复”,而要光复故土,首先应确保江淮稳固,作为“中兴之根本”。东南一隅想要固若金汤,水师无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国防力量。陈子龙向弘光皇帝建议,朝廷应迅速任命专人、拨出专款募练水师,以备不时之需。另外,陈子龙还提出了具体的人选和方针,并保证“一月之内,可以就绪”。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陈子龙的提议并非异想天开。此前,松江知府陈亨已经开始在筹办船只和士兵。山阴知县钱世贵等人已购买三十五艘沙船,还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如果朝廷出面招募,必然能够得到各方的响应,迅速成军。另外,明朝在兵器、造船、火炮方面的技术都是非常先进的,能够为水师提供最具杀伤力的火器配备。
有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旦弘光政权的水师建成,对清军的威慑必然是非同寻常的。清军长期在关外作战,以骑射和陆战见长,却不习水战,更谈不上有什么水师。与此相反,南方特别是东南一带,却是以水战见长。新组建起来的弘光水师既可以协助四镇和京营防守淮河、长江一线,又能从海上突袭敌人后方,令清军始终担心后院起火,难以放开手脚、大举南下。
陈子龙虽然官阶不高,但洞察力是极其非凡的。后来,郑成功能够凭借自己组建的武装船队与清廷抗衡多年,充分证明了陈子龙的远见卓识。
遗憾的是,陈子龙“扬长避短”的正确方针,尽管得到弘光皇帝的“充分肯定”,也表示采纳推行,但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结果,原因很简单——没钱。钱都被朝外的四镇和朝内的君臣挥霍光了,哪有闲钱给你造船划水玩儿?
谏言未被采纳,陈子龙并未就此罢休。此后,陈子龙又批判了弘光朝廷坐视河南、山东陷入权力真空而无动于衷的愚蠢行为。陈子龙认为,弘光朝廷如果不北上,错失良机倒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将彻底丧失在前明官绅中的地位和威望。陈子龙直言不讳地说:“天下豪杰知朝廷不足恃,不折而归贼,则群然有自王之心矣。”陈子龙建议由弘光皇帝朱由崧“御驾亲征”,率师北上,并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进军路线图。
不出所料,这封奏疏依旧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除了陈子龙以外,同为科道言官的吏科给事中章正宸也对时局忧心忡忡。七月初二,章正宸在上疏中直言:“今日江左形势,视晋、宋为更难,当事者泄泄偷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