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争(12 / 14)
当严重的。
鲁王朱以海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就任监国之后,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较弘光皇帝朱由崧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朝政”一片混乱。鲁王元妃张氏的哥哥张国俊摇身一变成为“国舅”,得到重用后四处仗势欺人,飞扬跋扈,搞得怨声载道。
比“朝政”更严重的是武装力量内部的倾轧。方国安、王之仁以“正规军”自居,藐视各地义师的力量,千方百计加以排挤。在军饷方面,方国安、王之仁采取“一军两制”的方针,“朝廷”派发的粮饷全部划拨给两支“正规军”,义师得靠自己筹集。
没有粮饷,义师只有到处找乡绅“化缘”,遇到开明一些的富绅,多少还能给点儿。但依靠“化缘”度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饿着肚子的义师要么解散,要么开始向老百姓伸手,剩下的义师就这样被逼成了“土匪”。
在与清军抗争的策略上,尽管督师张国维着眼于防守,但形势的好转让浙东政权难免有些急于求成。八月,方国安、王之仁率部进攻杭州,结果遭遇惨败,造成五千多人的无谓牺牲,浙江政权的军事力量受到削弱。
让鲁王朱以海、督师张国维都没有想到的是,内部的纷乱还不算是最大的麻烦,真正让他们感到进退两难的,是福州送来的一份“诏书”。
九月,来自福州的使者——兵科给事中刘中藻来到绍兴“宣诏”,并提出“联合抗清”的两个条件:
其一,鲁王放弃监国,归藩王位,承认福州政权的领导。
其二,福州政权保证浙江官员职务、级别、待遇维持现状。
实事求是地说,福州的条件还是挺优厚的,无非是要浙江表一个态度,但在鲁监国政权内部却引发了轩然大波。联合还是不联合?群臣迅速分成了两派。
钱肃乐、朱大典、方国安等人赞成联合(算是“右派”),认为“大敌在前,未可先雠同姓”,主张鲁王放弃监国,承认福州政权领导。他们认为,接受福州的条件,可以解除浙江南部的后顾之忧,壮大抗清力量。同时,在光复故土方面,更靠近南京的浙江无疑占据着地理优势。钱肃乐满怀信心地说:“若我师渡浙江,向金陵,大号非闽人所能夺也。”
与此相反,张国维、王之仁、张国俊等人坚决反对这种“屈辱”的联合(算是“左派”)。他们认为福州政权来路不正(无坐登大宝之理),主张浙江、福建“单干”,仿照当年项羽与刘邦“成功之后,入关者王”的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