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内讧(4 / 11)
呢。话怎么说、路怎么走、椅子怎么坐、奏章怎么批,等等等等。
不做皇帝不知皇帝的苦衷,虽然身为“王N代”,但朱由榔依旧显得准备不足。
这些所谓的繁文缛节,实际上事关重大。皇帝不熟悉礼仪制度,就会闹笑话;皇帝经常闹笑话,就没有威信可言;没有威信,还做什么皇帝?所以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是太平时期,皇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有人教他一大堆礼仪规范,免得将来出洋相。但时值战乱,首都、皇宫一年换一次,再说要是朱由楥不死,朱由榔连“一字王”都当不上。学礼仪?既没工夫也没兴趣。
形势所迫,“礼盲”朱由榔糊里糊涂就被“赶鸭子上架”了,这可咋整?
说朱由榔运气不是盖的,绝非夸大其词、故弄玄虚。他小命即将不保之时,冒出了“卧底”;在他对礼仪一片茫然之时,又钻出了“导皇”——教导如何做皇上。
朱由榔的“导皇”,叫做王坤,历经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是否为朱聿键所用,史料说法不一),目前流落在广东。他对皇家礼仪制度了然于胸,因为他是宫里的太监。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在王坤的耐心教导下,朱由榔这个“代理皇帝”尽管因为生疏,难免闹点小笑话,但无伤大雅,总体上还算有模有样。逐渐“上道”的朱由榔对王坤感恩戴德,王坤也借此攀登到了人生的巅峰,担任永历政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坤这个人,非常符合“死太监”的定义,给点颜色就开染坊,给张笑脸就是春天。凭借朱由榔的宠信,王坤不仅贪赃枉法,还直接干预朝廷的人事任免。
在历朝历代,宦官干政还不算最可怕,更可怕的是宦官跟外臣勾结,狼狈为奸。王坤手上有权,必然有一些级别不高、不知廉耻的官员想来巴结,以图进取。在这些“捧臭脚”的人中,偏偏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是丁魁楚。
中下级官员巴结太监,是为了升官发财。位高权重的丁魁楚勾结王坤,则是因为他心虚。瞿式耜倡议拥立朱由榔,首鼠两端的丁魁楚晚来一步,他的所谓“定策之功”至少要打个八折。
朱由榔在自己的地盘上即位,作为两广最高级别的官员,丁魁楚早就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首辅的位置。但是,凭借八折的“定策之功”,丁魁楚心里没底。万一让“吼出第一声”的瞿式耜做了首辅,自己这个“老领导”岂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