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9 / 12)
是当年“六狂生”之一的华夏,他与董志宁(也是“六狂生”之一)、王家勤、屠献宸等人密谋,择机在浙江起事,一举拿下绍兴、宁波两府,以图恢复浙东的抗清态势。
虽然不止五个人,但最多不过十几个“愤青”,说委婉一点,知识分子势单力薄,说直白一点,一群书生,就算有成百上千,不会使枪,不会弄棒,能掀起多大的浪?翻翻墙也就罢了,敢造反?长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华夏等人是“愤青”不假,但事态还不至于以卵击石,做无谓的牺牲。“五君子”敢反水,当然是“肚子里有货”。不仅有货,而且货还不少。
其一,华夏与宁波城内的降清将领陈天宠、仲谟(原系史可法的部将)交好,可以策反。
其二,附近四明山中有王翊(原兵部职方司主事)、李长祥(原御史)率领的义军活动,他们愿意与“五君子”合作举事,下山抗清。
其三,可通过御史冯京第走“后门”,联络黄斌卿的军队登陆响应。
华夏的作战计划:王翊义军突袭绍兴,得手之后与前来响应的舟山军队会合,在陈天宠、仲谟的接应下攻占宁波。一旦占领绍兴、宁波两府,浙东的形势将发生扭转,从而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
这个计划似曾相识,其实跟吴胜兆的反水计划差不多,但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王翊义军是抗清的老部队,而且长期活动在山区,保密和“政审”比较靠谱;
——宁波城内有内应,可极大地减少攻城阻力;
——宁波距离舟山较近,有利于黄斌卿及时响应。
虽然优势明显,但黄斌卿到底是否同意出兵,还是比较让人揪心。半年前为了接应吴胜兆,结果仗还没开打,却落得个船翻人散的悲惨结局。按黄斌卿的品性,这一次应该打死也不愿出窝。
出人意料的是,黄斌卿居然非常爽快地同意出兵。黄斌卿如此反常,冯京第的游说只是次要原因,主要是他看到了切实的利益,在家门口“入股”至少比跳到江苏去凑热闹要靠谱得多。
如果能够顺利拿下宁波、绍兴,就华夏和王翊的实力来看,无异于给黄斌卿打工。黄斌卿不仅能够扩大势力范围,还能在“敌占区”与舟山之间增添一道屏障。另外,宁波与舟山隔海相望,危险系数要小得多。
这笔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干谁是傻子!
得到舟山的积极回应,华夏与王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