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10 / 18)
吃饭是第一要务,张名振赶紧率军出去“征粮”。浙闽总督陈锦穷追不舍,命马进宝伺机进攻三盘,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被迫继续南下。
鲁监国等抵达浙、闽交界的沙埕,陈锦又命福建清军在闽安一带围堵,与浙江的马进宝形成南北夹击,意图斩草除根。
无处安身的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权衡再三,极不情愿地做出了一个万般无奈的决定——前往厦门,投靠郑成功。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无奈的决定呢?
其一,“浙系”、“闽系”恩怨甚多,郑成功是否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不一定!
其二,郑成功如今遥奉永历正朔,鲁监国想寄人篱下,身份问题如何处理?不知道!
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启程前往海坛岛,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前景难料”总比“当场毙命”好得多吧!
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寄居在海坛岛的鲁监国等到了一个好消息:郑成功同意鲁监国等人到厦门安顿。
看来,一向自私自利的郑成功这次还是挺够意思的。但直觉告诉我们,无利不起早,有利不睡觉,靠做生意起家的郑成功不可能做“活雷锋”。
郑成功收留鲁监国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不多,只有一条:退位!
——地盘都败光了,你监谁的国?
当然,这种趁人之危的条件不大好开口,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面子上抹不开。很多时候,行动能够代替语言,而且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郑成功先是以隆武帝所授“宗人府宗正”的身份接待鲁监国,又将鲁监国安置在金门,接着“礼仪渐疏”,实际上是按亲王的待遇进行安排。
鲁监国是聪明人,知道郑成功整这一出是什么意思。如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自己确实也没了做监国的资本。
三月,鲁监国正式宣布退位,还就藩王,遥奉永历正朔。
郑成功收留鲁监国也是有目的的。同样只有一个:壮大实力!
——自己送上门来的大餐,不吃白不吃。
“浙系”军队在厦门、金门落脚后,鲁王、张名振、张煌言的打算是“暂住”,准备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并计划在次年三月收复舟山。
但是,郑成功不希望让送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他不仅反对“浙系”的“还乡计划”,还套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