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大楼和大桥(5 / 8)
仅仅只是为了一座帝国大厦。或者说如果只是一座帝国大厦的话。还不需要严光亲自跑到上海来,只要直接将建筑师召集到北京不就行了?
严光此次前来上海的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开发浦东…
浦东的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巨大的三角形区域,南面与奉贤、闵行接壤。西面与徐汇、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黄浦江相望,北与崇明隔长江相望。在另一个时空的1980年代。“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的共识,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东只是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
作为中国和亚洲最大同时也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想要更好的发展上海,发展浦东显然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早在国社政府成立之初,徐世昌等人和当时的上海市长就曾经提出过开发浦东的计划,而这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黄浦江上修建能够通车的大桥——黄浦江水深港阔,是上海的主要通海、通江、内河航运干线。因而建桥不易。清代黄浦江形成“长八渡”,早在另一个时空的1930年代就有建桥动议。但始终无法实施。
1970年代配合上海石化工程,建成第一座黄浦江大桥——松浦大桥。该桥系多孔钢桁梁公铁两用桥,但建桥时没有预见到未来通海航道会向黄浦江上游延伸,桥下净通航高度仅10米。1980年代,南浦大桥开工,系单孔双塔斜拉桥,一跨过江,此后黄浦江上的大桥才如雨后春笋般储起来。
虽然徐世昌等人都认为开发普通势在必行,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中国的参战。当时的中国虽然不像英法等国一样需要维持数百万的远征军和庞大的舰队,但是几十万远征军远征高加索依然使得国社政府在财政上出现了严重的赤字,原本每年财政都有很多盈余的情况更是荡然无存,甚至到了几乎每年都需要严光个人出资进行补贴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帝国大厦还是在黄浦江上架桥,显然都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于是关于在黄浦江上建桥的事情就一直拖延到了战后。
战争结束后,政府在军费上的支出锐减,也使得政府关于开发浦东的计划重新提了出来。不过真正上马建桥计划却是在得到高尔察克的一千多吨黄金和中东油田得到开发后…
“………再一个就是,政府准备在黄浦江上修建三座大桥,目前暂时命名为黄浦江一二三号大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