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二战爆发及攻占伊朗(8 / 13)
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能采取的唯一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在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然而这种绥靖政策,却最终将整个世界拖入了战争边缘…
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由于英、法的不断妥协,希特勒决定加快领土的扩张速度,于是希特勒将目光转向了波兰,要求波兰将但泽交给德国。
希特勒对但泽的要求,促使了英法向波兰保证支持其独立,只不过由于先前英、法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使得波兰人并没有安心多少。
至于希特勒?更是没有被英、法的保障吓住。
这时的德国。在吞并了奥地利和曾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七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拥有相当傲人的实力了。
不过虽说如此,但是希特勒也没想过就这么直接动手。毕竟英法对波兰的声明在希特勒的心里还是有一点存在感的。
所以,如果真的和英、法开战的话,那么希特勒首先做的就是先安抚住苏联这头巨熊…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十分大。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对苏联而言,英法是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由于希特勒计划在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以避免攻击波兰时两面受袭。
而这时的苏联,由于承受着德国和中国的双重压力,所以也不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