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预警机(3 / 7)
当时空军合适的载机屈指可数…
真正有问题的是雷达的型号,虽说中国在雷达领域上一直处于国际最前沿,但雷达毕竟属于较新的科技,雷达的实用化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而且绝大部分型号的雷达体积都很大,只适合安装在足够大型的军舰上,想要挑选一种雷达装到飞机上,哪怕是空军最大型的飞机也是件很难的事情…
符合条件,体积足够小的雷达到不是没有,问题是这几种型号的雷达功率不足性能上并不符合海军和空军的要求。而性能足够的,又因为体积的关系没法被飞机使用…
最后没办法,国防部也只能一边让下面的人先进行雷达装机测试,一边拨款研究新的雷达。
由于新雷达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来,因此国防部并没有像原计划那样,用现有的机型做雷达的载机,而是选择了空军正在试飞中的新型四发大型轰炸机。
超过六千公里的航程,巨大的起飞重量,在性能上类似b-29的新型轰炸机,在空军看来绝对是最适合的载机选择。
毕竟这一时期的雷达,想要性能合适的话体积就绝对小不了,如此一来最合适的就只有新型号的轰炸机了…
虽然h-40是作为轰炸机存在的,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过搭载雷达充作“预警机”的问题,好在这个时代的飞机还不像后世那么考究,稍微改动一下都需要到风洞里去吹个一两万遍,而且当时空军也没有更适合的机型了。
毕竟像h-40这种航程过6000公里,滞空时间16个小时的飞机可不好找,尤其是在不需要搭载笨重的重型航弹后,多余的空间还能永远装载更多的燃料,使h-40的航程达到更远的程度,何况重新设计一架专用型的话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在时间上也不够用了。
另外h-40首次使用了加压机舱,机员无须长时间戴上氧气罩及忍受严寒。不过作为轰炸机h-40并非整个机体都有加压,轰炸舱因为要能够在空中打开是没有加压的,机内只有机首部份的驾驶室、和机尾后枪手使用的部份才有加压,两者之间以一条小隧道连接。
同时考虑到人有三急,人在天上飞了十多个小时不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h-40上甚至还有一个简陋的厕所…
由于h-40的原型机很早就开始试飞了,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雷达什么时候能出来,好在这方面的技术一向进步很快,所以等到苏德战争前国防军内已经有至少10架yj-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