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Dasein(4 / 9)
林泽秋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事实上,林知夏在学校里坐如针毡。
第一堂课的下课铃打响之后,四年级(一)班的副班长唐乐琴走到林知夏的面前,问她:“林知夏,你打乙肝疫苗吗?”
林知夏沉默地拿出一块手帕。她解开手帕上的活结,价值72块的零钱完完整整地躺在桌子上。
唐乐琴收过钱,记下林知夏的名字,又问:“林知夏,你脸色不太好啊?”
江逾白听见唐乐琴的话,转过头去观察林知夏。他问:“林知夏,你身体不舒服?”
“没有,”林知夏回答,“我……好得很。”
她正在深度挖掘自己的思维。
为什么要害怕打针呢?
万事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林知夏认为,她对医院的恐惧来源于一种无法被掌控的不确定性。
她去医院时,总是能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挂着移动吊水瓶的病人,还有神色匆匆、脚步飞快的医生。医院就是一个生与死的交汇点,是健康与疾病的对比中心,让她联想到许多无法被解释的哲学问题。
列子说过:“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且趣当生,奚遑死后。”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想太多,活就好好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提出过一个名为“Dasein”的哲学理念。
“Dasein”这个单词在德语中意味“存在”。海德格尔的理论可以被概括为“Being toward death”,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是“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论,虽然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体,但是,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意识到了自己终有一天会死亡,并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拓展视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Dasein”。
道理是这个道理,林知夏努力地领悟禅机。
等她顿悟了,她就能克服恐惧!
战胜自己!
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
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Dasein”!
没错,就是这样子。
林知夏调整好心态,这才重新翻开笔记本,记录今天的《人类观察日记》。
她写道:今天我要观察我自己。我的探究题目是——林知夏究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