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3 / 6)
,又是意动,又是犹豫。
叶铮捋了捋自己的文人胡须,道:“诸位可以稍等一会儿,由我先去。”
众人立刻反对,纷纷请求自己代替叶铮去。
叶铮今年五十有二,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水心居士叶适的后裔。
水心居士叶适归隐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南宋的覆灭。他心灰意冷,让后裔隐居深山,不再轻易出仕。但他的后人并没有停下研究事攻学的脚步,叶铮是最争气的一个。
有才华的人总会忍不住想要施展抱负。叶铮独自告别家族,离开水心村,在温州四处收徒教学。
在这乱世中,叶铮冷眼看着群雄逐鹿,却没看到任何一个合适的雄主。
他本来已经失望,决定回归山林。但朱元璋因为要给女人放脚一事,有了自绝于全天下正统文人之势,让叶铮生出了一丝希望。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朱元璋此举,在叶铮看来就是有德有理,是明君之举。
自古文人有杀身成仁者,有舍生取义者。即使朱元璋凶名在外,叶铮也愿意为了自身理想以身犯险。
几位弟子见无法规劝老师,便纷纷打点好行礼,要和老师一同前去应天。
叶铮有三个弟子。
大弟子陈启是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龙川先生陈亮的族人,修王霸之策,擅长谈兵说剑,屯田兴兵;
二弟子陈麟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止斋先生陈傅良的族人,批判贵义贱利、重农抑商,主张农商并重,对税收、行商有很深的了解;
三弟子薛知默的先祖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艮斋先生薛季宣的后裔,什么都学,最擅长哲学辩论。
这三人都为南宋永康、永嘉学派代表人物的后裔族人,当然是因为除了事功学派代表人物的后裔族人,其他人肯定都去学当时显学程朱理学了。
年轻人走上“歧途”,对祖先的向往功不可没。
于是四人在张士诚文人歌功颂德的刺激下,骑着瘦削的老马,混入逃荒的人群中,包袱款款奔向了应天。
在他们启程的时候,浙东还有三人同时准备启程前往应天。这三人中,居然有两人出自名气颇大的“浙东四先生”。
已经多次拒绝朱元璋客气征召,原本历史中要到明年,经李善长和胡大海一文一武双重举荐,在朱元璋“不客气”的征召后才会去应天的宋濂、叶琛二人,居然在身边众多师友声讨朱元璋的时候,要主动前去应天。
与他们同去的,还有宋濂的师弟王袆。
刘基受友人所托,前来劝止:“景濂兄,你与你师弟王子充同为朱子门人,怎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