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时代记忆(3 / 4)
“哥!”“三哥!”“秦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
秦波先是朝大家笑了笑,后就敛住笑容,走到高桂枝面前扶着高桂枝道:“桂姨,您坐,可别折了我的寿!”
整个包厢顿时就是一片寂静。秦波居然和高桂枝认识?帅小兵吃惊地看向林雪菲,林雪菲也是微微摇摇头,表示自己从来不知情。一时间,所有人都是面面相觑。秦波扶着高桂枝坐下,大伙儿都是一脸懵逼地跟着坐下。秦波看着大家茫然的眼神,解释道:“月牙儿,你记得哥跟你说起过,咱家小时候日子挺困难……”
“啊!记得!听你还有爸妈都说过!”秦月一听,立刻就回忆起来了,“不过那时候我还没生下来呢……啊!难道你一直提起的‘桂姨’……”
秦波笑了:“你当然没生下来!那时候我还是个夏天光屁股,冬天流鼻涕的小破孩呢!桂姨也还没嫁人,在老矿的食堂里干活儿……”
和帅家一样,老秦家不是什么显赫望族。不过,老秦家世世代代从事的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河工。秦波已经说不清老秦家从哪一代开始就靠河吃饭的了,只是秦波的父亲依稀说起,秦家还是隋炀帝开运河那会儿从关中被迁到这里的,然后就世世代代做了河工。稍懂历史的人都明白,河工在“民”中,比种地的要苦得多,而秦家就在这运河边磕磕绊绊地住了不知道多少年,换了多少个皇帝。
秦波出生在全民都背“语录本”的年代、“语录本”就是课本的年代。在秦波的记忆中,“穷”就是那个时代的全部回忆。虽然在城区,但按户口,他们家不算城市定量户口(不懂这个名词的朋友可以问问家里长辈),没有定量户口就吃不到“皇粮”;可秦家又没有地,地都是集体的,产的粮要交公,运河这一片集体耕地一旦“人均”,就少得可怜,一家人的吃饭很成问题。
秦波很小的时候就整天背着筐挎着篮子到处走,筐可以装牛粪,可以割猪草,篮子可以捡煤渣。然而对这么点儿大的孩子来说,从运河跑到火车站然后拎着几十斤的东西回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当时普遍都无法吃饱,瘦骨嶙峋的大人要做到这些尚且艰难,何况孩子!
不过好在运河距离矿山不甚远。大清早起床从家里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老矿矿山。矿山食堂则更近一点。矿山是国营企业,也是国家重点单位,再者矿工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矿山食堂的伙食比起根本吃不饱的农民们而言,已经是人间天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