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交锋 (31)(10 / 24)
里塞着饭,含糊不清地嘟囔着。
“这不是家庭住址,是学校住宿的房间号。”杭文治解释说,“芬河小学是全市最好的贵族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实行寄宿制。学生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哦。”杜明强又把那几行字认真地看了一遍,像是要牢牢记住似的。
平哥对这些细节不以为意,他一甩手把作业本还给杭文治:“得了,好好准备准备吧。”
杭文治“哎”了一声,捧着作业本坐到自己的床铺上翻阅起来,他那副专注的样子倒真似个称职的园丁呢
第二天是周日,大早上的杭文治就被管教提走,不用说,自然是给张海峰的儿子辅导功课去了。其他犯人则获得到操场上活动放风的机会。因为黑子和小顺都在关禁闭,四二四监舍的氛围便冷清许多,再加上杭文治又不在身边,杜明强便独自找个角落,晒晒太阳听听音乐,乐得无人打扰,清静自在。
杭文治将及中午的时候回到监舍,和大家一起吃了午饭。下午监区组织犯人进行思想学习,内容枯燥,无需多表。
休息日很快过去,到了周一早上,新一周的劳动改造又拉开了序幕。犯人们在食堂吃了早饭,排着队来到车间门口,准备领取劳动所需的工具。
负责分发工具的依旧是四监区的关系号“大馒头”。他手持一份犯人名册,按顺序每点到一个犯人时,后者便自行拿取一套工具:计有剪刀一把,卷笔刀一只,胶水一瓶,橡皮一块,木尺一柄,铅笔一支。
剪刀是用塑料包着边的儿童用品,利度仅能用作裁剪纸张;卷笔刀则包裹在玩偶泥胎之内;木尺质地疏松,难以伤人……在这套工具中,唯一可能制造出事端的便是尖锐的铅笔。基于这个原因,监区对于铅笔的管理极其严格,把铅笔带出车间的行为当然是绝对禁止的,而且每支铅笔在领取时都要记录长度,以防有人将铅笔折断后携带半支出厂。
记录长度的办法倒也简单。犯人从一个大纸盒子里拿了铅笔之后先交给“大馒头”,后者会把这支铅笔的尾部顶着名册上该犯人的名字延伸出去,然后铅笔头顺势往下一压,在名册上点出一个记号来。这样等犯人交还铅笔时,还要比对是不是比这个记号短了许多,只有误差在两公分之内的才算合格。
这套程序已执行多年,“大馒头”操作起来也是驾轻就熟。所以犯人虽多,但队伍向前推进的速度却不慢。三五分钟之后,四二四监舍的几名成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