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1)(17 / 22)
已经处于日本军队的铁蹄下的广大中国领土上撤出去。
这不是个愉快的前景。有些在华外国资本家认为这是发疯。但是也有其他的人坦率承认,已有千百万中国人成了日本的亡国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怪中国人现在宁死也不愿再未经一战就放弃他们的自由。
至少红军有充分决心要抗战,而且认为一打仗他们就首先上前线,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们的领导人的热烈言论中,从军队严格的实际训练中,从他们提出要同他们十年宿敌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的建议中可以看出,而且也可以从苏区到处看得到的紧张宣传活动中看出。
在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起着一个带头作用的是许多叫做人民抗日剧社的青年组成的剧团,他们在苏区不断地巡回旅行,宣传抗战,在农民中唤起尚在沉睡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我首次参观红军大学后不久就去看了这个令人惊异的儿童剧社的一场演出。
①一八六六——一九四六年,著名英国小说家。②罗斯福的一个新政机构。——译注
五
红军剧社(上)
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 那天是星期六,距日落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倾城而出。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红军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最后,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