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部分(4 / 7)
部属,只能服从
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
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
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
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
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
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
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
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
⑦
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这种夸大的
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
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
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
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
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
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
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
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
⑧
为“大清”。)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
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
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
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
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皇太极第
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
一贯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
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