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部分(4 / 7)
二个步骤,即使败了一仗,也无大患。可是崇祯见清
兵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崇焕说,估计关宁
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和
清兵决战。
这时清军中的大将见到袁崇焕兵少,主张立刻攻城。皇
太极终是忌惮袁崇焕,不肯攻城,推托说是怕损失良将。
其实即使在袁崇焕步军大队开到之后,还是不应和清兵
决战。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清兵,双方人数如约略相等,明
军胜少败多。在京城外决战,在明方是太过冒险,万一(其
实不是万一,而是极有可能)袁军溃败,甚至全军覆没,北
京立刻失陷,崇祯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决不能拿京师和
皇帝来孤注一掷,作为赌注。但多过得一天,明军从四面八
方赶来的勤王之师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将才也看得到:应
当大军在城外坚守不战,派游军去截断清兵的粮道,焚烧清
兵粮草,再派兵去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清兵完全没有退路,
然后与清兵持久对抗。简单说来,就是“坚壁清野”。
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须设法立于不败之地。在京城抗敌,
更是绝对要立于不败之地。除非先将皇帝与统帅部先行撤出
京城。
时间一久,清军身在险地,军心必然动摇,困在北京郊
外,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袁崇
焕兵权统一,只待援军云集,就可对清军四面重重围困。两
军交战,胜败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斗力虽然不行,但
眼见必胜,兵将都想立功,自然不会一触即溃。三个月、四
个月的打下来,清兵非覆没不可。
在这其间,明军应当再派兵进攻辽阳、沈阳。清兵倾巢
而出,本部全然空虚。明军要攻占辽沈决非难事。取得辽沈
后,将一些清军的家属送去清军营中,清兵哪里还有斗志?
事实上当然不能这样顺利。皇太极和众贝勒善于用兵,立
刻就会全军急退,冲出长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