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 部分(3 / 7)
这些溃兵一加入,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情形完全不
同了。“流寇”真正成为明朝的威胁,就从那时开始。
①《明清史料》甲编,崇祯二年五月,袁崇焕奏:“今
各边兵饷,历过未给二百余万。凡请饷之疏,俱未
蒙温谕,而索饷兵哗,则重处任事之臣。一番共哗,
一番发给,一番逮治。哗则饷,不哗则不得饷。去
年之宁远,今年之遵化,谓哗不由饷乎?近各镇多
以哗矣。哗不胜哗,诛不胜诛,外防虏讧,内防兵
溃。如秦之大盗,哗兵为倡,可鉴也。”
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
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
救也……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
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
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
神毙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
乎?”
C.P.Fitzgerald:China,AShortCultural
History(中国文化简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
主要的弱点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该书对明
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详细分析,见P.。
③ArnoldToynbee:AStudyofHistory(历史
研究)的引论中说:“一个比较文明的社会与一个比
较落后的社会之间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
会就此平衡稳定,时间过去,发展会倾向于对比较
落后的社会有利。”
④BertrandRussell:TheProblemofChina(中
国问题):“中华帝国所以能够一直持续到今日,并
非由于任何军事技术;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资源
来说,在大多数时间中,它在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衰
弱无能的。”
⑤皇太极在回军的谕示中说,此行是“渡陈仓、阴平
之道,(定)破釜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