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围剿” (3)(10 / 14)
为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魏采尔也上了庐山,与陈诚等人一道住在海会寺,其他德国顾问住在附近的龙云寺和华严寺。在此前后,为规划第五次“围剿”的作战计划,魏采尔出了不少主意,包括赞成采纳碉堡政策,但他却不是这一政策的提出人。
碉堡作为一种无法抵御强大炮火的防守工具,在火炮密集的欧洲战场已普遍弃之不用了。来自欧洲的德国顾问们,不可能对这项业务有多么精深的造诣。只有对中国战场非常了解,对基本无重武器的红军非常了解,知道自己的对手既没有如此口径的火炮,也搞不到这样口径的炮弹,不能摧毁面前仓促建筑起来的砖石结构物,才能把如此大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乌龟壳之上。
外国的月亮再圆,外国人念的经再好听,就这一点来说,能够提出碉堡政策的,也非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必定是把握透了中国式战场和中国式战斗的人。
他的确是个典型的中国人——朱德的同学金汉鼎。
五、碉堡——典型的中国特色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特别流行的毛主席语录: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那是一个根本不考虑毛泽东讲话的时间、地点的时代,翻开就念,念完就用,而且主要是对别人而念而用。只顾“拿起笔,做刀枪”了,出处在哪里,针对什么问题说的,将语录倒背如流的人并不知晓。
直到毛泽东逝去了近20个年头,才在“毛选”中明白,这段话是针对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碉堡政策而说的。
毛泽东说:“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儿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
接下去,就讲出了那段著名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时间是1934年1月27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已全面展开。据国民党编年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该年1月1日,仅在江西完成的碉堡就达2900座。
蒋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