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福兮祸所倚 (2)(2 / 10)
是徐海东。他认为我军当前主要任务不是怎样发展苏区,而是怎样粉碎敌人“围剿”。既然“围剿”主力是东北军,要粉碎“围剿”,首先必须打东北军。理由也有两点:
一、打高桂滋部队不能粉碎敌人“围剿”。只有打败东北军,才能保卫陕北根据地。
二、二十五军的武器主要就是在鄂豫皖根据地缴获东北军的,打东北军有把握。
刘志丹同意高岗的意见。郭述申、程子华同意徐海东的意见。
两方面都坚持各自意见,逼得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出来作结论。
朱理治年仅28岁,并无军事斗争经验。他192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任过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代理书记等职。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遣到陕北工作,1935年7月刚到陕北永坪镇,比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仅仅早来两个月。
虽无军事经验,但以前看过的毛泽东在江西反“围剿”的材料启发了他。他表示同意徐海东的意见,首先打东北军;建议佯攻甘泉,打敌增援队伍。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刘志丹补充说,延安南30里处有一片森林,可以隐蔽部队。
几天之后,十五军团在劳山设伏,消灭东北军一零一师三千余人,师长何立中也被击毙。
敌人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被粉碎了,根据地内部的分歧也开始了。
分歧由军政两方面同时扩展。
军事方面的分歧,最初是两军会合后的人事安排和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
政治方面的分歧则有历史渊源。自中央苏区陷落后,党对西北工作的领导也陷入混乱。当时北方局还未成立,领导陕北地区斗争的有两个党组织: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前者归中央驻北方代表领导,后者由陕西省委领导。不同的领导体系、不同的工作重点在产生着分歧。陕甘边特委批评陕北特委执行了立三路线,是左的错误;陕北特委则认为陕甘边特委是右倾机会主义。
两个特委,一个有中央驻北方代表支持,一个有陕西省委支持。虽然1935年2月举行了联席会议,成立了统一的西北工作委员会,但无法定出明确的领导人。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当然支持陕北特委的工作。派朱理治到陕北,就是开展反右倾取消主义及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解决右派问题。主要针对陕甘特委。认为陕甘特委有右派混入,企图推翻陕北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