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 / 5)
仔细看了下去,只见那张纸上面抬头正楷写着什么运司衙门的名称,这名称还真是有些拗口。
兰晓只瞄了一眼,就看中间,上面是“凭票即付细盐一小引”,下面还有商号名称就是那“日昌商行”、地址,还盖了衙门的大印。
兰晓依稀记得古代的商户要想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以银两换取“盐引”然后贩盐。
不过这么几张纸,加起来也就是六百斤盐,能赚多少?
陆绍棠似乎看出了兰晓的疑问,不待她发问就说道:“这门生意利润高的很,将盐引、工钱、日常损耗这些全部算进盐里,一斤盐的成本也就是区区一钱五的银子,不过我们把这斤盐放在铺子里卖,却能卖三钱银子。”
兰晓略一盘算,双眼顿时发光,惊叹一声说道:“这可是整整一倍的利润!就算一个月单卖这六百斤盐,纯利就有三十两银子,天哪,这是多少钱啊!”
“可是既然这么赚钱,街上怎么就那么几家商行卖盐呢?”兰晓又问道。
“这天下的盐场都是由官府控制的,一向管得严紧,而且从进货到卖出全需运司衙门开出地‘盐引’才行。所以一般人是不可能在铺子里卖盐的。”陆绍棠耐心地解释道,又觉得兰晓惊喜的表情更是动人。
兰晓虽不是很懂,但也明白了在古代这门生意可以算是垄断生意,“盐引”这个东西可以和文革时期的“粮票”、“油票”、“肥皂票”等等差不多,这里是拿着盐引领盐;当年老一辈人是拿着粮票、油票买粮、买油,想要多搞点票,还要有门路才行。她又有些不好意思,以前历史课上也学过这些东西,只不过如今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盐引”应该没那么容易拿到手吧?
陆绍棠把事情来由简单地说了说,原来钱大鹏是公务员啊,陆绍棠算是有了门路,不过兰晓还是有些不放心,问道:“那钱大鹏虽是你的旧识,但只不过是书吏,能做得了主吗?会不会到时拖累了你?”
陆绍棠的笑容中带着信心,说道:“这官员士绅家里可都是有人开铺子做买卖的,要不然光靠那些俸禄早就要去喝西北风了。不过他们既有律法约束,又怕惹起非议,所以只在幕后操作,不会亲自上阵。县太爷应该是看不上这点小钱的,想必是钱大鹏要给自己添些进帐,又念着我曾帮过他,所以让我来做这事。”
兰晓虽还有些担心,但陆绍棠这也是为了获取第一桶金,原始资本的积累一般都是见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