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高高在上(下)(3 / 4)
后,燕清绝立即翻箱倒柜,找出慕容青所说的那段史实仔细看过。史书上记得非常详细。
燕王道:“世人称颂百里皇后是位仁后,尤其是白岭雪崩之时,百里皇后特地命令部下保住降兵,损失不少,更为后人传诵。百里皇后此举不但赢得了部分民心,更赢得了士兵的心,此后之战中敌军士兵皆愿降于她,为平定天下扫清了不少阻碍!其时为救助降兵,己方士兵损失不清,大将孙隅的独子便死于那时,孙隅一生无子,怀恨在心,于建国十四年发动叛变,几乎动摇大燕根基,兵败后占领西北边陲建立孙国,于武帝之时才被收回。降兵之中也有部分心中不服,或武装叛变或于朝中活动,致使大燕国一度动乱不止、朝政混乱,待平息之后花费三十余年休养生息才得以逐渐恢复繁荣。百里皇后此举实则埋下了祸根!”
燕王更道:“‘白岭之战’大胜,百里皇后虽然为建国扫清了些许障碍,却又导致日后的全国动乱,相较之下,弊大于利!本宫以为,开国容易守成难,若是本宫,宁愿建国困难也不愿国家动乱,因为动乱更伤元气。而为救助心思不明的降军折损忠心耿耿的己军,实在令部下寒心。故若是本宫,必坚持完全杜绝降军之异心!”
即使燕清绝已经听慕容青简略地说过一次,看到这段话时还是忍不住心惊。人的心思怎能完全控制,要想完全杜绝降军的异心,最好的办法便是不留降军。燕王所言正是此意,七岁稚龄,便如此狠辣。
心惊之余,燕清绝也忍不住惊叹燕王才思敏捷,于《兵论》上颇有造诣,若是自己早前仔细看过这段史实,必定另有想法,大有进步。母后她……虽然为人冷漠了些,但不愧才学过人,她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燕清绝怒气冲冲地来到淑兰殿,拂开一干想要通报的宫人,直接走到内殿,将手中的基本折子甩到慕容青的脚下。他双目怒红,杀意逼人,“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会有今日?还是说你才是幕后推手,促使了今日的结果?”
此时的燕清绝已经登基三年有余,太后慕容青也有意放权让他学习处理国务。他今日会如此生气,是因为他亲手提拔的官员竟在地方上出了足以灭族的大纰漏。
慕容青端坐在榻上,腰杆挺得笔直,她素来重礼仪,对自身更是从不放松,即便在不上朝无正事可做的情况下,她的腰杆依旧笔直,从不松懈。可今日的她即便一如往常的端庄谨慎,燕清绝也看出了她的闲适。她看也没看脚下的折子一眼,让宫女手下不要停地为她打理手指甲,冷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