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部分(4 / 6)
原本在正月里忙着四处应酬的吴宪干脆不出去了,闭门读书,显示自己的淡定。
吴承祖收拾自己的情绪,也在坐堂先生老进士王先生的辅导下开始闭门读书,等待春闱,这一年是他第一次下场。
坚持留在扬州读书的吴承平来了封信,说先生说他功底不够扎实,要留他在书院读书,不止今年的春闱不让他参加,三届之内不准他下场。
刘氏收了信之后,跟吴宪简单商量了一下,吴宪亲自执笔回了封信,问了吴承平的身体如何之类的,又捎去了几百两的银票,准了他暂不下场。
这些对于吴怡来讲都是背景资料,对她也对女孩们影响最大的是——女先生来了,安亲王妃亲自在正月里遣出宫的宫女里挑的供奉也来了。
女先生一共三个,姓黄叫黄娘子的主教书画,据说她也是书香门弟出身,只是命不好守了寡,又不想改嫁,仗着一身才学在富贵人家教女眷书画维生。
姓梁的梁娘子主教琴棋,出身也是好的,只是家里败落了,夫家退了亲,她削发立志不嫁又被劝了回来,改了自梳,父母去逝之后嫂嫂跟弟妹容不得她,她也只得教女眷维生。
姓孟的孟娘子出身就差一些了,不过也是苏杭有名的绣娘,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不能在绣庄做了,就出来教大户人家的女眷。
这三个人跟一个造型师挑的造型一样,都是一身素衣,不施脂粉,面目严峻,望之并不可亲,然而实际上教起她们来,态度却是好的,她们知道女孩子们并不指望考状元,只希望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即可。
按照女孩子们各自的水准,因材施教,倒也算一团和气,当然,吴怡是重点照顾对象。
嬷嬷们也像是一个造型师造出来的似的,都是料子极好但样式一般的衣裳,头发梳的光光的,浑身上下首饰不多但个个精致,嘴角都带着尺子量出来的微笑,
五个女孩子,四个嬷嬷,吴怡分到了一个叫阿福的福嬷嬷,她原来的教养嬷嬷花嬷嬷被调到了采买处,看来福嬷嬷是要长驻了,吴柔分到了叫阿寿的寿嬷嬷,她原来就没有教养嬷嬷,寿嬷嬷也是长驻,余下的两个嬷嬷一个叫阿禄,一个叫阿喜都说是老家有侄子有产业,有人奉养,呆两年就走,两人一起教余下的三个女孩。
吴怡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临时取的,后来一打听果然如此,嬷嬷们出了宫,并不想让人知道她们原本的名姓,这些嬷嬷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最年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