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巨变(十八)(3 / 4)
如此,幸甚至甚!”
看完了老师简短的信,尚远明白了为什么师弟李玉简到了临死前才把这封信交给自己。以李玉简的性子,对自己父亲李鸿启如此器重尚远自然是极不服气的。尚远对此很是感到遗憾。
论聪明,甚至论做学问,李玉简其实并不比尚远差很远。至少李玉简到了国家图书馆之后,虽然被同事认为是个很矫情,不太容人的人,可在做学问上并不差。如果他的一生有什么问题,就是李玉简想做一个被别人认为是“思无邪”的人,他并没有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思无邪”的人。
天生就思无邪的人是不存在的。若是按照人的本性,饿了就要吃,遇到好吃的就会拼命吃。渴了就要喝,遇到爽口的就会拼命喝。男人看到美女就会有反应,立刻就要上去扑倒。遇到挫折就会沮丧,就会发怒。这些东西都是本能,写在人类DNA里面的基本反应。在世人的观点中,社会生活中出现这些行动绝对是“有邪”。这但是这不能称为“思有邪”。因为这些本能根本不用去思,去想。作为现实存在的物质性肉体自然而然的就会发出此类反应。
像陈克,像尚远这些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想干这些事情的,他们知道能够干出这些事情的。他们之所以不做,不是他们有自己选中的工作。
就如荀子所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人强行扭转了本性去这么做,自然会出现狂也肆、矜也廉、愚也直。为什么?因为心里不痛快。任何认真工作的人,肉体与精神上都承受着相当的痛苦,他们能觉得痛快舒服才出鬼了。他们不说,不表现出来,是因为说了也没用,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连这些感受都抛诸脑后。完成工作后短暂的兴奋欣喜结束后,这些不痛快自然就被回想起来。这能痛快么?这能高兴么?
走不过终点,完成不了工作的人,注定不可能得到迈过终点才能获得的利益。这些人看到那些成功者们最终走到了终点,拿到了通过终点后必然能够得到的结果。他们有只想不承受必然要承受的种种痛苦,只想不经历过程,直接迈过终点。自己做不到,就只能妄想让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些能够通过终点的人。于是乎就选择了伪装自己,试图把自己伪装的从外面看和那些能够通过终点的人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