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包(4 / 5)
一份,两人端着早点回家。两家是邻居,住的也近。
这才多一会儿,青色薄雾似被天神随手抹去,露出透亮天光。虽则还没出太阳,也看得出必是好天气无疑。
时光就是这样快。林晚照想。
回家时,刘爱国正裹着棉袄蹲院儿里台子上抽旱烟,见到林晚照才撩眼皮站起来,跺跺有些发麻的脚,“我说哪儿去了,洗完脸就找不见人了,还以为丢了呢。”
“你不爱吃小笼包么,还有油条豆腐脑。”
“我看屋里煮了小米粥。”
“唉哟,忘了!没事,小米粥中午喝也一样。”
林晚照两只手都占着,刘爱国给她掀起棉门帘,俩人在客厅餐桌吃饭。包子油条的浅子搁桌上,豆腐脑盛出来,一人一碗。
摊主给房东的实惠,两碗都不止,足有三碗的量了。
刘爱国把筷子递给林晚照,“今儿这是过节呢。”
“管它节不节,也没几块钱。咱们都上年纪了,想开些吧。赵嫂子十年前就天天买早点吃。”
“你专跟她学。”
“不是跟她学,是心疼老头子,行不行?”
刘爱国咕哝,“不正经。”嘴角翘起来,递给林晚照油条,“趁热吃,别凉了。”
林晚照笑着接过。
她是真的心疼老头子,结婚那会儿都是农村人,没旁的本事,夫妻俩就是靠种地卖力气养家糊口,几个孩子能供计的都供计出去。日子是真苦。哪里有菜,平常除了馒头大饼,就是一把大葱一碗黑酱。大葱是自家田里种的,黑酱是自家田里黄豆做的。
待孩子们都长大了,最小的老三都成家立业。
赶上好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周边工厂慢慢多起来,他们做农民的也跟着受益,家家开始盖房,除了自家住的,剩下的出租,开始租金便宜,每间屋五十块一个月,慢慢涨到一百块,一百五。
老夫妻俩勒紧裤带把房子翻盖了,日子终于好了,还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
孩子们回家说起在城市生活的不易,什么都要花钱,孙子上学、儿子买车、闺女买房,给这个贴就不能不给那个贴。
能帮着孩子,咱愿意贴,高兴还来不及!
可哪儿来的钱,无非就是院里租金。
钱贴给孩子,吃喝就得省着。
老头子最后那一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