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指点迷津(1 / 4)
徐党一派纷纷落马,大厦倾颓之势已成定局。朝中各部各司不断有要职出缺,人事增补调动一跃成为聚焦之地。
陈寿虽没有明确站入徐党的阵营,但最近几年来显然抱有迎合之意,如今徐家倾倒,陈寿整日里战战兢兢,唯恐大难临头,短短数日眼见着就瘦了一圈,于政务上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巴望着能将差事办得漂亮,在皇上跟前搏个自新的机会。
奈何,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崎岖曲折的。
陈家大公子陈开远散衙回府后如往日般来到书房请安,见陈尚书面色凝重肃穆,忧色重重,开口问道:“父亲可是有什么棘手之事?”
陈寿素来对这个长子不甚喜欢,总觉得他的性子更肖似其母袁氏,刻板固执,过于端方,缺乏变通,不如其他几房庶出的儿子心思灵活,言行讨喜。可到了遭逢变故的时候,才醒悟自己之前的狭隘与肤浅。
“这是林轲拟呈的朝廷各部司增补官员名单,你且看看。”陈尚书将面前桌上摆着的折子推了过去。
陈开远稍稍迟疑,上前两步双手拿起折子翻开来看。他看得非常仔细,直到陈尚书喝完了两盏茶,方才合上折子,恭敬地放回桌上。
陈尚书将折子收回放在手边,抬眼看他,“你觉得这份名单如何?”
陈开远得其外祖父袁拓袁祭酒真传,深谙装鹌鹑之道,但今日显然不打算在自家老爹面前施展,爽快道:“恕儿子直言,这份名册若呈到御前,父亲境况危矣。”
“哦?此话怎讲?”陈寿一反之前的恹恹低迷,坐直身体,微微前倾着问道。
藏拙之奥义,不在于永匿,而在于适时露锋,陈开远遵从外祖教训,在翰林院蛰伏十数年,现下便是他等候已久的时机。
“这名册之中,半数以上皆为严党一派,父亲您亲手呈上去,在皇上看来,即便不判定您站到了严家的阵营里,也坐实了亲严的倾向。而父亲您往日与徐尚书又多有亲厚,说句不中听的话,在皇上眼里,徐家刚一倒,您就倾向了严家,圣心必失......”
陈尚书浸淫官场多年,岂会不知重臣失了圣心的意义,故而陈开远言尽于此,余下的可能性后果就省了。
陈寿双眼微瞠,并非惊骇于陈开远推断出的后果,而是惊讶于他对朝堂人事的见识。陈开远当年以二甲头名的身份通过朝考取得翰林院庶吉士资格,三年后又因在散馆考试中成绩优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