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四章(6 / 8)
这也成为凌蔚被神化的证据之一,各种版本的凌蔚“预言书”“预言诗”也开始流行,凌蔚后被尊为“圣人”之一,到处都有庙宇香火。
若是凌蔚在天有灵,估计得笑哭过去。
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史官们那堪比小说家的记载开始。
其实大家想一想也知道,史官们怎么可能把细节知道得那么详细?很多记载都只有当事人在场的“密探”,有些还是深宫内院发生的事,甚至一些达官贵人的睡前小故事,史官们还能写出具体的神态、动作、谈话,感觉好像是史官们藏在房梁上、桌子下、床板底,时时偷窥似的。
显然史官们并没有那样的“异能”,所以他们所记载的历史虽然大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许多细节都是脑补的,咳咳,好吧,是合理衍生的。
这种合理衍生,再经过历代史书编纂者的“继续合理衍生”,就变得比小说还精彩了。
如果再加上野史,那就是神话小说了。
皇子两次和太子去凌蔚府上,第二日才归,其实只是讨酒喝而已。他们什么都没谈,就顾着拼酒,然后喝嗨了,继续喝,最后醉倒,第二天神清气爽尽兴而归。
结果到了史书上,就变成异常精彩的心理博弈,唇枪舌战,最后凌蔚顺利说服四位皇子,团结一致,共同为大晏朝发光发热。
.....................................
史官们的记载,其实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史官们也不是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他们的细节,都是当时人们认可的“细节”。
因此这一段精彩“博弈”,在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也证明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虽然其实正史野史都是乱说的。
大皇子一党也是这么认为的,然后慌神了。觉得还不容易把凌蔚扳倒了,怎么凌蔚又出来捣乱。
虽然大皇子看不起连他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子,但还是狠心塞。
谢贵妃也很心塞。
这人的心,总是偏的。即使都是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也不一定个个都喜欢。
就像是华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某国主他妈,和清朝时某皇帝他妈一样。
其区别只是在于这两位妈偏疼小儿子,这位谢贵妃偏疼大儿子而已。
二儿子出生时她也难产,后来二儿子又是皇后带大(她推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