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西辽国(5 / 6)
关中平原的长安,终于东南欧伊斯坦堡的丝绸之路穿过荒凉的中亚地区时,正是在沙漠的边缘处产生南北两条分支,同样交汇于喀什噶尔之后复又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溯柯孜勒河进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帖着白色帕米尔的边缘一路向西,在穿越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之间的山口后入穆斯林世界;
北线则越过天山的寒带针叶森林,进入伊塞克湖区。这个高寒山地湖泊的四周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唯有湖的本身因地热的原因,始终保持着流动,故而又有热湖之称。商路在楚河注入伊塞克湖口处转向西北,横穿富庶的伏龙芝平原后,就进入最为艰难的路段--人称白色沙漠的西伯利亚,只有体魄最为强健,意志最为坚定者才能到达终点站:欧洲。这些路线,犹如一根金线般将这些绿洲串联起来,形成两条带着优雅弧线的,传播文明、拓展财富的珍珠钏,维系着汉民族的中原同波斯、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之间的交流。
当这条伟大的商路开通之初,中亚的原住民还是那些与波斯人有着近亲系,操印欧语言的粟特人,而他们的文化又明显受到健陀罗、波斯、印度以及中国等各文化源地的影响,因而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开朗时代。或许这个时代曾经绝无仅有,或者这个时代的愉悦已经深入人心,或许……太多的或许使得人们因之而产生出誓死捍卫之心,以至于他们凭借微弱之力,倔犟地抵御着来自周边强势的试图控制他们的各种图谋与行动。
然则,正如宝剑有双锋,一切的富足来源于丝绸之路,随财富流入的自然是人类趋利之心所引发的诸般纷争。做为沟通东西方的路桥,却始终无法淡出政治的视线。终于,在各个草原或农耕帝国的轮番武力或文化冲击下,粟特原住民们的抵抗终告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此后,回鹘占据了东部的别失八里(即吉木萨尔)、吐鲁番、和硕和库车等绿洲。至于西部,则落入了接受伊兰文化的突厥人手中。这便是哈剌契丹立国之前的中亚之形势。
哈剌契丹一词,源自欧洲与阿拉伯典籍,意为黑契丹,而中国古籍则称之为西辽。故名思意,建立这个国家的是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胄,他于辽帝国行将灭亡前(即纪元1122年)率领一支二百人的小部队北走,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沿途收集契丹残部及康里、葛逻禄、回鹘诸部,在进入今日新疆境内时,部下已有四万帐之多。
它先后使高昌等国纳表归降,又西征喀什噶儿和河中地区,先后将东西哈剌汗国及花剌子模置于自己的配下,构筑了东临咸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