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那些过往 ...(1 / 2)
个最让苏夏从心底里觉得复杂难言的人物,都在这个时候,难得的消停了。
心情烦闷难言的时候,码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当写作的思维不再限制在非要写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中的时候,苏夏脑海中的灵感如泉涌。
每天捧着从北京带来的大量书籍阅读,每读完一篇之后,苏夏就深刻的分析着这本书里面所要传达出的思想,然后写上一篇少则几千字,多则几万字的读后感来。说是读后感,其实也是散文,或者是杂文。
苏夏所读的书,大多都是国内买不到的珍贵书籍。大部分是王文起自己出国时候买的,或者是国外的友人赠送给他的——只买到了这些书也不算什么,难的是将它们带进国内,并且完好的保存起来。这是一件很少人能做到的事,偏偏的,王文起就有这个能力做到,所以他那一大屋子的收藏,那让国内多少文人眼巴巴都瞅不到的珍贵书籍们,让苏夏捡了个便宜。
苏夏自己研究透了一本书后,写完杂记,就觉得这么好的书只有自己能看到,国内大多的人却看不到,有些太可惜了。但是她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将书籍内容发到网上给大家看,因为这些书籍现在大多还是被禁止的。但是,原文不能发到网上,读后感却是可以的吧。所以,苏夏在乌托邦注册的那个ID,就在此时被派上了用场。
苏夏一直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写写小说编编故事还行,做其他的就不行了。但是没想到她写的杂文也能获得网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每天只书评区给她的留言都有几千条,并且还逐日递增着——当然,大家追捧她现在所写的杂文,也有可能是因为她之前所积累的名气的缘故。
不过,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苏夏进驻乌托邦社区的第一炮,是打响了,而且还打的很红火。在出版社的刘主编跟苏夏通话的时候,甚至还透露出了这么一点意思:如果苏夏三四天一篇的杂文都能收获如此良好的反应的话,出版社甚至在考虑专门给苏夏出一本杂文集。
这样优厚的待遇,让苏夏觉得受宠若惊,哭笑不得。而让她更加哭笑不得的戏码还在后面。
乌托邦是个文学社区,而且还是个大型的文学社区。换句话来说,现在国内有条件上网的人们,凡是爱看点文学作品的,都知道这么个地方。而现在国内有条件在网上发表作品的作家们,也十有八九都呆在这里。再加上前阵子有家出版社为乌托邦的几个年轻小作家们做的秀,准备帮他们出一本什么《80后作家小说精选集》,更是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