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生日聚会 上(3 / 8)
作品的时候,才能看到这些小说中的闪光点了。
刘主编还喟叹:出版社不是没有考虑过出版《天衍》的,可惜现在国家文化局把关把的太严,看文学作品还是用的几十年前的老眼光。严禁黄赌毒,三观不正,神神怪怪什么的。这本书好是好,就是没可能被正式出版了。只希望几年之后国家能放宽一点政策吧……其实政策什么的,都是狗臭屁!《聊斋》他们怎么就出的那么欢腾!说《聊斋》的时候怎么就说这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了?!怎么一到现当代作品,都将手把得死严死严的,真是荒谬!
苏夏一面听着,一面在心中觉得佩服。刘主编不愧是王爷爷的好友,也不亏是做了几十年出版社编辑的人物,眼光之犀利毒辣,心胸之广阔,足足超出现在人那么一大截。不过,出版这回事儿吧,她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有预见了,所以也并不觉得难过,反倒安慰了刘主编几句,说自己并不在意,大家都不用觉得惋惜。
这是一宗事,另外有一宗事情,刘主编说的有些支支吾吾的,却让苏夏从中听出了几许猫腻,大感兴趣。
二十年前,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社会上掀起了广泛的读书热潮,几乎任何一本新书出版都会引起抢购。八二年出版的普普通通的一本《说岳前传》,首印就足足有九十万册,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还很普通,就是因为社会现象造成的。而春江文化出版社,就是在那个时候创立的,起初是国营,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社会出版热潮冷了下来,不少出版社倒闭,春江文化出版社就接受了注资,成为公私合营,现在已经彻底变为私营企业了。
出版社的老总就是一位海外华侨,还是刘主编的某个老朋友,也因为这样,刘主编在这家出版社一做就是将近二十年。但是前几个月,这位海外华侨已经因病逝世了,这所出版社,连带着华侨在国内的其他生意,都被华侨的儿子给继承了。这位海外华侨的儿子事业都在国外,并不想回国打理父亲留下的生意,所以就寻思着将出版社以及其他的生意全部找人接手了,因为刘主编是那位海外华侨老友的缘故,这件事就托给了他去办。
消息放出去之后,倒是很有那么几家商人找上门来,要收购出版社和旗下的几家印刷厂什么的。但是刘主编却不想这么早就将出版社给卖了,一是他在这里都干了那么多年了,同在一家出版社的老朋友老同事也多的很,如果换了新老板,新老板不想用他们这帮老弱残兵,不少同事就都要下岗了。更何况新老板来了之后不一定会把出版社变成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