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知青点〈九〉(2 / 3)
洽,大到缝纫机,小到油盐酱醋,差不多都是共用,有人在家里打一声招呼,没有人在家时先借后还,好得就象是一家人那样。
平时,汪敏经常把作业本带到刘刚的家里做,因为他家的厅堂大,敞亮,白天不用开灯,晚上也可以两个人同用一盏日光灯,能省电费。
两个年轻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难题,相互了解,情趣相同,特别是后来,慢慢地便有了感情,两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默认了这门亲事,只是还没有说开,却是心照不宣了。
考上高中后,刘刚和汪敏还是同级同班,出双入对,引得多少同学羡慕不已,两人的心中,也是明镜高照,等高中毕业之后,便确定恋爱关系。
毕业之后,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汪敏的母亲由于身体不好,搞了病退,她顶替母亲进入鞋厂,当了工人。
而刘刚的父母,却为这事起了争执,母亲说道:“我跟厂长说好了,现在厂里招合同工,咱刘刚进厂做三两年,我便申请退休,让刘刚接班,这样和江敏同一间厂,等工作稳定后,就可以为两人举办婚礼了!”
“厂长如果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能让咱俩的儿子进厂吗?我可不想走这个后门,落人口实,我的意思,是让刘刚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煅炼煅炼,等你退休了,再回来顶你的班!”
刘刚的父亲说道。
俗话说: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心肝宝贝啊!
刘刚的母亲一听,可不干了,反对道:“儿子是咱家的一根独苗,你就舍得让他在穷山沟里挨苦挨穷,被蚊叮,被虫咬?万一以后取销了顶班制度,回不了城,那就得在农村居住一辈子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如果是有出息的人,放在那里都大有作为!”刘刚的父亲说道。
其实,刘刚的父亲刘伟汉,也是偏僻山区的青年,后来报名参军,多次立功受奖,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排长,后来又被提拔为连长,转业时分到省城的一条街道办事处,当了办公室主任,在这里认识了鞋厂的一位女工,结为百年之好。
刘刚的性格象父亲,敢想敢干,处事果断,他坚决地说道:“爸说的有道理,如果是金子,始终都会光,我愿意到农村去煅练自己,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两父子都是一担挑,你们想怎样就怎样,我也懒得操这份闲心!”母亲在父亲的强大政冶攻势下,终于妥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