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阴谋(2)(3 / 7)
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则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撒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的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太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
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
虽然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