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 / 3)
还破天荒的立了一个公告板,上面详细的记载着各个县的征税情况,然后这些税钱具体用在了哪里。如今的百姓们不识字也不知道什么算法,只是这样的公告板倒是很容易就可以把各个县的经济发展给比出来。
有了比较自然就有人不服输,尤其是倒数的几个。过去不知道也就算了,现在知道了,谁愿意自己的治下是最为贫穷落后?!这样岂不是昭示自己无能?于是陆氏底下的各个县令官一个个都和打鸡血一样,拼命做事发展。再加上有着狼牙卫的监督,也没有出现什么虚假夸报的浮华情况。
在各个官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生活自然就越来越好了。这两个势力的边界其实就是一条不存在的线,在这一条线的两边其实大多数相距都不会超过几里的路,大家都各有来往联姻。村子里的平民百姓不知道什么政策发展的,也不可能知道陆氏的什么机密事情,可是对于自己家的生活水平变化却是有着深刻的记忆,尤其还可以和南王的属民相比较。
于是陆宁华的名声就这样渐渐的传入了南王部下的耳朵里,大多是仁爱圣贤之类的溢词,文士们从来接触的就是赞美古代圣贤,赞颂三皇五帝功绩的文,对于陆宁华的所作所为那也是惊叹不已。只不过三人成虎,他们也不敢相信他们知道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直到现在,他们手中收到了一本来自他们师长前辈甚至于是父兄的送来的册子。
这个册子其实用书来形容比较合适。
这是一本游记。不过却不完全是荀佑写的,荀佑所书写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个册子里都是大儒们写的他们所在地方的游记,其中包括了陈氏秦氏魏氏陆氏还有已经呈溃散趋势的祖军。也就是说除了南王和郑氏之外,所有地方都在这册子里。而且是大儒亲自掌笔写的,完完全全用自己名声信誉担保他们所书写的内容的真实性。
民为本的概念大家心里都清楚,除非是丧心病狂或者必要的政治手段之外,诸个势力对自己的臣民除了强制征兵之外,几乎都可以说是十分厚道的。无论是税收还是赈灾什么的,都会比当初大燕朝在的时候要好的多。
他们这样的情况在旁的时候,绝对是足够被称赞一声爱民的。只是在和荀佑所写的游记比起来,却是让人觉得逊色很多。
其他人写游记心里面都清楚游记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实际上就是拉人而已,上面写的都是各个势力主的施政理念,然后说明这势力中的优势还有劣势。只有荀佑他是真真切切写的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