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部分(1 / 6)
教员,单位尚未定。他心情波动……我们当然去信劝慰。青年初出校门,未经锻炼,经不起挫折。过去的思想训练,未受实际生活陶冶,仍是空的。从小的家庭环境使他重是非,处处认真,倒是害苦了他。在这个年纪上还不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即使理性上认识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会教育慢慢的再磨练他。
本月初弥拉信中谈到理想主义者不会快乐,艺术家看事情与一般人大大不同等等,足见她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很高兴。可见结婚两年,她进步了不少,人总要到婚后才成熟。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译自英文)亲爱的弥拉:你在上封信中提到有关艺术家的孤寂的一番话很有道理,人类有史以来,理想主义者永远属于少数,也永远不会真正快乐,艺术家固然可怜,但是没有他们的努力与痛苦,人类也许会变得更渺小更可悲。你一旦了解这种无可避免的命运,就会发觉生活,尤其是婚姻生活更易忍受,看来你们两人对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处理物质生活大有帮助。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日
敏于十一月底分配到北京第一女中教英文。校舍是民房,屋少人多,三四个人住一间。青年人应当受锻炼,已尽量写信去给他打气。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五日①
宿舍的情形令我想起一九三六年冬天在洛阳住的房子,虽是正式瓦房,厕所也是露天的,严寒之夜,大小便确是冷得可以。洛阳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去龙门调查石刻,睡的是土墙砌的小屋,窗子只有几条木栅,糊一些七穿八洞的纸,房门也没有,临时借了一扇竹篱门靠上,人在床上可以望见天上的星,原来屋瓦也没盖严。白天三顿吃的面条像柴草,实在不容易咽下去。那样的日子也过了好几天,而每十天就得去一次龙门尝尝这种生活。我国社会南北发展太不平衡,一般都是过的苦日子,不是短时期所能扭转。你从小家庭生活过得比较好,害你今天不耳惯清苦的环境。若是棚户出身或是五六个人挤在一间阁楼上长大的,就不会对你眼前的情形叫苦了。我们决非埋怨你,你也是被过去的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养娇了的。可是你该知道现代的青年吃不了苦是最大的缺点(除了思想不正确之外),同学,同事,各级领导首先要注意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大关,每个年轻人都要过。闯得过的比闯不过的人多了几分力量,多了一重武装。以我来说,也是犯了大娇的毛病,朋友中如裘伯怕(复生),仑布怕伯都比我能吃苦,在这方面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