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论战(2 / 3)
至民生凋敝,“请求”大夏继续免除贡赋、援助粮草。
这无疑是对新任大夏皇帝底线的进一步试探。
不管是否答应免除贡赋,反正他压根儿就没打算给你。臭不要脸的要求援助粮草,你是否答应他也无所谓。稍有头脑的人都已经意识到,突厥与大夏翻脸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前二者是为了给发动战争埋下借口,“大漠重归一统”这样的字眼,则带有浓厚的威胁意味。
尤其可恶的是。当年先帝唆使索力拜杨致为义父,新皇登基之后突厥几度遣使来朝,在皇帝面前耍无赖、倒苦水。却每次都没忘了向杨致这个便宜干爹的侯府奉送厚礼。明明知道不过是拙劣的离间计,却仍然无法阻挡皇帝的郁闷与不少朝臣的愤懑。
所幸赵启头脑还是十分清醒,为了避免杨府陷入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的尴尬境地,命贴身近侍金子善去了一趟,专为此事传下口谕:人家大老远的送都送来了,不要白不要,只管放心收下便是。
而对突厥使节的回复,就不像前两次那么客气了,很利索的将皮球踢回给了索力:大夏与西突厥乃是君臣之邦。理当严格遵从两国之间订立的和约。鸿胪寺与礼部依据对外邦交常例,拟定了回复的国书。满是之乎者也的国书。赵启连象征性的看上一眼都省了。龙颜不悦的交代,你们直接告诉突厥人。大夏有句俗话叫送的是人情、要的是本份,那不就完了吗?
两国之间的和约,当年由杨致“以德服人”而订立。赵启这番回复与前两次大为迥异,带有鲜明的杨氏风格,朝野上下顿生扬眉吐气之感。
杨致看到长安急发的邸报,不禁啼笑皆非。去年赵启以监国太子的身份夜访杨府,徐文瀚与杨致都力主对突厥强硬。赵启显然对此耿耿于怀,密旨命耿超前来问策,不乏怄气的成分。
薛青云见杨致看了邸报沉吟不语,搭讪道:“侯爷,耿超重又调回朔方,看来大夏仍视突厥为心腹大患,皇上开始着手整军备战了。难怪耿超上月特地前来拜会侯爷!”
杨致摇头道:“不仅仅是整军备战。就在我们说话间,说不定已经开打了。从朔方密报的任何消息,无论昼夜,必须即刻报我。”
世人皆知杨致因血战大漠而名振天下,薛青云等人已追随杨致多年,却极少听他主动提及那段往事。在薛青云看来,那段热血狂歌的岁月,必然给杨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于现在对朔方局势的关心,显得有点过于敏感了:“开打?侯爷,不会吧?突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