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各自的盘算(2 / 4)
!
杨致本想亲自做一番布置,但有了这样的得力下属,显见无须过分操心。满意的点头道:“或许是我多虑了。正所谓有备无患,一切有劳常兄费心操持了。明日晚间。将具体配属交我过目即可。”
能否安然顺利返乡,仍是未知之数。何日启程。眼下也不能确定。为了避免引发全家老小无谓的恐慌,杨致绝口不提此事。赵妍拐弯抹角的问及皇帝弟弟为何微服来访,杨致实在没什么心情与她多费口舌:你倒是自己去问他呀!
当夜,杨致亲笔写了两道奏章。一道是详述筹银三策,另一道当然是辞官归乡了。想了一想,将辞官归乡的奏章又誊写了两道。次日一早掐着估摸散朝了的那个点。入宫觐见。
刚走到御书房门外的廊道,意外的迎面碰上了蒋弼。
早在武成一朝,蒋弼便受先帝重用为长安府尹。武成年间后期诸王争储,先帝连哄带骗的解除了宁王与康王的兵权之后,为了给康王赵敢腾地方。接任被罢黜的田祖德,改授翰林院掌院大学士。貌似官高位显,实则并无参政实权,罕有出入御书房的机会。
杨致与蒋弼素无往来,平时见面仅是因为同朝为臣的缘故,能相互颔首致意已经算是客气的了。今日蒋弼却是一反常态,无声的微笑着主动向杨致拱手一礼。
一进门赵启便扬着手中厚厚一叠奏章笑道:“坐吧!朕以为你还要过两日才会来,看来你这是比朕还心急啊!这是几位宰辅阁臣拟就的突厥驻军方略、有功将领的封赏,朕还没来得及细看。”
谁他妈急了?你才急呢!杨致呈上奏章,一本正经的道:“难为皇上在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抽出闲暇与翰林院掌院大学士讨究学问,臣万分钦佩。”
赵启闻言,不禁脸上一红:“未来几年国用甚巨,海关总督衙门尤为重要。非姐夫这等才智超群的强势人物不可能开创,非稳重老辣的能臣干吏不足以守成。蒋弼学问既好,年纪也不是太老,身体康健,犹有壮心。此公熟知大夏律法,在任京兆尹期间与各色人物周旋游刃有余,应变之智可见一斑,堪称继任海关总督的上上人选。”
不得不说,赵启用人确实颇具眼光。蒋弼无论学问、资历、德望、年岁、经验、阅历、能力,尽皆无可挑剔。威风八面的海关总督远非有名无实的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可比,坐了五六年的冷板凳而又获重用,怎不感激涕零、死心卖力?
杨致主动请辞,赵启巴不难得。他清楚的记得,武成末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