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亡明不由我(2 / 3)
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是:“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这话是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自己写的。
大明朝毛病很多,甚至最后的一任统治者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多疑善变,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基本还是做到了。
这样一个朝代,到了它的末期,问题实在很多,但张力还是对它充满了敬意。
所以。张力不愿意采用激烈的方式,譬如直接造反来推翻明朝,建立自己的国家,而是希望用影响力慢慢来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王国。
感情上如此。现实中的考虑也不是没有,毕竟张力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已经变得相当成熟,不会去做什么愤青。
张力要推行近代的各种政策,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遇到的最大阻力。并不是军事上的敌人。不管是满清,亦或者是汉奸洪承畴、吴三桂等人,即使加上西洋侵略者,张力也不会惧怕他们。可是有一个问题却非常棘手,恐怕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那就是所谓的封建势力,千百年来影响人们最深的那一套。要改变人们的思想,何其难也?!
这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对下一代的教育,才能说到彻底改变。比起漫长的改造来,还有一个法子可以最快速地将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官绅阶层灭亡--这一点却不足为外人道也,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干“破士大夫阶层”这个“脏活”的,明末实在太多了--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便是最好的实施者。
张力自然是爱惜羽毛的,你们可劲的折腾去,反正那些官绅阶层实在也不是什么好鸟。团山军抓了他们可不能通通一杀了之,总得来个三堂会审,也不可能把所有官绅都杀光了,恐怕大多数还是发配去劳动改造而已。而且这得讲究个“统一阵线”,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实在是棘手之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