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2 / 13)
有读书人朗声道:“我见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中心,却在其中收纳了儒墨阴阳等百家思想,同秦国的立国之本法家不仅不符合,甚至都无自己的思想,不足为一家之言。”
“这样的杂论,竟然也能张贴在咸阳门之下,岂不是为天下人耻笑?我们秦国难道真没有一个有本事的读书人?”
有人听他话,立刻反驳道:“此言差矣,搏百家之所长乃此文精妙之所在,又怎么能成为缺憾?”
“秦在商鞅之后以法家立国,然在这些年中,也多多少少参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王上加冠之后不仅重开招贤令,也放宽的秦国的法度,其效果肉眼可观之,秦周人处原本暴乱频发,但是近些日子却很少听闻那里出事,岂不就是宽律法的好处?”
“以秦现在之势,并吞六国指日可待,然若要求其他国人能够一起遵守秦法,并不可能,国之风非一日两日可改正。”
“然,苛政生乱,若律法过于严苛,只会让他国之人心怀怨愤,一时虽然看不出,但等时间久了,积怨已深便会成为隐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想要真正实现伟业,必须从小处做起,积微成巨才能成就大事。”
那人一锤定音道:“吕相的吕氏春秋,不仅说不上是不足为一家之言,反倒是百家言论的精华所在,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众人听此人一言,都陷入沉默,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有人爆呵一生道:“好!”
“好!”
“说的是!”
百姓被那一声好惊醒,接二连三地也叫起好来。
他们秦人性格向来质朴完全,又胸怀广阔,虽然不能要求其他国家能够同他们一样,却也有接受他国之人的胸怀,正因为这样善于接受的宽广心胸,秦国的朝堂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能够施展才华,要是在其他国家,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定然是本国之人。
秦人向来因为自己等人宽广的心胸的自豪,现在又听闻吕氏春秋是这样一本能够代表秦国精神的书,又怎么能够不称赞?
西门吹雪与叶孤城看见周围秦人的反应,说不震撼是不可能的,毕竟两人一个在朝廷上活动,一个干脆就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怎么看都与市井之人不搭边。
但是现在,忽然看见了周围的小人物原来都生得这样一副宽广的心胸,又怎么会不震惊。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叶孤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