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8 / 13)
的文学推广则是走嬴政的私人小金库,在适当的时候将纸张制造收归国有,甚至专门建立起了研究新生事务的机构。
“研究所”,如此新式的名字偏偏在经书中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秦国新的科技开发中心。
第一任所长理所当然是公输盘,他已经开发出了不少对战争有益,或者对民生有益的武器,秦国也在投入量产之中,只要全面统一战争一开始,这些玩意儿定然能打个外国措手不及。
纸张制造属于民用,顺便还能给秦国创收,没有人会禁止他们研究纸张,即使是最老派的宗室。
在秦国上下已经出现如此惊人改变的现在,将所有的国有收入统一,并且开放对其他项目的支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
如果不是还轮不上这一茬,叶孤城简直像把出版业也弄出来,纸张普及之后,书本的造价就变低了,因为他们有量产纸张的方法,还有配套的活字印刷术,这两项技术让秦国几乎一跃成为了文化中心。
没办法,文化输出的力量很强大啊。
但很可惜,现在秦国的义务教育还没有彻底普及,也不是大部分人都具有最基础的阅读能力,所以他的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但这并不妨碍秦国给有名的学者研究者发放经费。
话题扯回来,韩非实在是不知道,就短短几个月,他怎么就成为可以容自己老师相提并论的大学者了。
最重要的是,虽然秦国采用了他的学说为了政治方略,但他本人却没有登上秦国朝堂啊!
他已经见便了秦国的大人物,比如说是嬴政吕不韦之类的,本人的想法也开始在秦国逐步实现,这对于绝大部分的读书人来说可以说是实现了人生至高理想,但韩非就是很憋屈。
你都用我了为什么不让我上朝堂啊!
说秦国偏见也不像,但就是很憋屈啊。
然而,在韩非摸不透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时候,叶孤城又给他带来了新的消息。
这消息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
他终于快要摆脱无业游民的窘状了。
韩非道:“这是?”
叶孤城道:“灞下学宫的邀请书。”
他郑重其事道:“你是否愿意担任灞下学宫的祭酒?”
因为缺少人才,法家的支持者一直没有在灞下学宫中担任要职,无论是嬴政还是叶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