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六十五章 县学入学(3 / 6)
临时指派人倒不方便,又道,这县太爷这里,还每年要靠秦墨多走动到底生意才稳,还有则是,这秦墨在学堂支助的一些学员们,香香是女孩子就不说了。
那陈刚的那大儿子已经十来岁了,合着自己那大房的堂兄也十三四岁了,可不是都到了正式入学的年龄?!
这县学要上可还是得要考,十三四岁可也不小了,再耽搁下去,可不是读一料书连个秀才也拿不到。
也拿不到。
其实,隽娘说这话,秦墨也后来细想,到底这大堂哥进学的时间晚,那教书的夫子说成绩也不拔尖,平日脑袋也不算聪明,只是踏实,刻苦些,而秦墨早是从心头放弃了的让他去考功名,可是饶是这么听隽娘一说。
又觉得怎么也可以试试。到底也对秦家的大婶有个交代。
古代想要过的好,家里有银子使,除非家里是皇亲国戚,否则要么当官,要么就像秦墨这样,从商。
但是,古代统治者一直信奉是重农抑商,所以商人的地位低,就算是钱多,到底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所以贫民子弟为了出人头地,差不多都会选择去读书做官。
而要做官,必须先要读书,书读好了,便去参加考试,考取功名。
而古代要考取功名这条路也曲折重重,首先就是要孩童到学龄时送进公立或者私立的学堂,学馆进学,接受启蒙知识学习,差不多都是延聘儒生(一般为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上述各学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童生。
童生经过考试合格入县学、州学、府学学习者,称生员,又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
一般成了秀才才有资格坐馆,自己设私塾,招学生。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也就是岁考,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