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吊他身上不下来(2 / 4)
是决计不会打扰他的。
隋朝佛教比南北朝更盛,能在大隋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文帝和炀帝合手铸就的。
杨坚和杨广在对待佛道两教的态度和理念上又非常不同。
杨坚扶持佛教,一方面是出于政治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爱好。
杨坚着重在度僧、建寺、造像这些上,这几年把这一喜好发挥得淋漓极致,开皇元年至如今,动辄度僧千余人,到如今普诏天下,听凭百姓出家不说,还出钱出力,迄今为止总共铸造佛像十万余尊,修缮故像一百五十余万具,着令官员修誊经书上万部……
由杨坚带头掀起的这股崇佛热潮,几乎弥漫到了大隋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规模和数量,总体上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但贺盾知晓这还不是杨坚最为狂热的时候。
按她知道的历史记载,再过几年的仁寿年间,杨坚前后三次下诏,令百官在一百多个州郡建造舍利塔共一百余座,大小寺庙四千余所,这还只是杨坚个人建造的,再加上官员百姓跟风,建造佛寺佛塔的风潮可想而知了。
杨坚此举利弊参半,他对僧众的优待,便多有为逃避赋税徭役,或者为家人规避赋税徭役出家的僧人,并且耗资巨大,杨坚对于佛教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空前绝后的。
杨广对待出家僧众,建寺造塔这些事十分冷静和清醒,一定程度遏制僧侣寺庙的数量,把目光放在议理经典的探究上,着重拉拢和控制佛道两教的僧众名流们,这些大师们一呼百应,几年下来成效颇丰。
这些年杨广虽是镇守江南,却并未偏居江南,召集的是南北天下全国各地的僧人名流,共聚一处,研经论典,相互交流,著书立说。
杨广的目的从始自终都只有一个,打破因为南北分治在政治、文化、地域上的隔阂。
由他组织牵头,南北荟萃,佛教思想渐渐有了交光互摄的机会,让原先南北互异的教派慢慢排除固有的偏见,相互交流和融汇吸收,最后统一,甚至是创新。
这很难,但他坐镇江南的这几年,贺盾和杨坚一样,看见了不斐的成效,朝臣远在长安,对他赞不绝口,想做的事,他一一谋划,都做到了。
说到底是因为他天赋高,又有旁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精力,这才能在完全出于政治目的的情况下,做到现在这种地步。
杨广在佛学上颇有造诣,杨坚笑言甘拜下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