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11)(11 / 24)
步撵,很快就到了问梅轩。
白玲、白珍捧着《论语》,正在高声诵读公冶长篇。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冯亦倩是拿着《论语》当教材,一边认字,一边释义,因此讲了一个多月,才讲到公冶长。
见沐萦之过来了,冯亦倩吩咐白玲和白珍练字,自己迎了出来。
“夫人。”冯亦倩上前,说了些白玲白珍近来学习的情况。白玲学得慢,但很认真,下了学之后还下了不少苦功,勉强能跟得上冯亦倩讲解的进度。白珍则不一样,课堂上冯亦倩一讲就会。
“二姑娘极有天分,我给了她一本《左传》让她闲暇时看。都没人给她讲解,她居然能明白说的是些什么故事。”说罢,冯亦倩又叹道,“这么好的天分,可惜学得太晚了。”
白珍这年纪,很快就要说亲了,等到嫁出去了,婆家没有再给她请先生的道理。
“我倒觉得先生多虑了,学海无涯,只要有心学,在哪里都能学得下去。”
“夫人有理,是我狭隘了。”
问过白玲、白珍的功课,沐萦之又关怀起冯亦倩来,“先生在这边还住得惯吗?”
独门独院的,又连着将军府,哪有不好的。
“哪有不惯的,只是我觉得那院子太好了些。”
沐萦之微笑:“屋子总是要人住的,你们住在那里,还省得另安排人手去时时打扫的。两位贤侄初到京城,可还适应?”
“别的都还好,就是他们俩吃惯了家乡菜,如今吃我做的,有些不合口味罢了。不过他们都不是挑剔的孩子,所以还好。倒是有一桩事,正好想要跟夫人说。”
“怎么了?”
“他们过不了多久就该去考童生了,我想还是该送他们去书院进学。”进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想两个孩子在书院里多认识些人,尽快融入京城的生活。
两个孩子都是最好奇的年龄,总把他们拘在那一方小院里不好。
“先生可是有什么难处需要我帮忙?”
“不是要劳烦夫人。只是京城的明德书院明日一早要招收学生,我想明日停一天的课,带两个孩子去试试。”
明德书院是京城最大的书院,每年科考,书院里的学生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是以想要就读明德书院的学子非常多。
物以稀为贵,与一般书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