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三国(四十四)(10 / 14)
到时候要将这些人全数替换,小皇帝的想法很好,只是实施起来实在太过困难,但是他目前还不知道这一行为的不靠谱,暂且还是让他先做一会儿美梦吧。
远在豫州的夏安然并不知道,一大群麻烦已经抵达了昌邑,他正守在炉窑外,前面第一批进入的竹炭已经冷却完毕,匠人正在开炉。
现在看来,豫州的竹资源来源丰富,运输方便,竹炭烧制简单和寻常木炭没有区别,接下来关键就在于成碳率之上。
炭比柴燃烧的时间更长,而且烟很少,那么既然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民间普及开,反而只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呢?
除了碳需要经过烧制的加工以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木材变成碳之间会有一定的损耗率,基本上这一炉炭在烧制的比较成功的情况下,能拿到手的竹炭只有放进去的竹子分量的40%左右,甚至于30%都是正常的,如果在烧制过程中一个不当心漏了风,让氧气大量进入……
炉子内的竹子进行了完全燃烧,那么这个炉子打开之后,里面就会只有一地的灰烬。
大汉朝如今的烧炭产业基本为私营,入门门槛很低,只要你能造出一个窑洞就基本可行,但是也因为入门级低,成材率也低。
现如今又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年代,不要小看烧炭这一个活计,无论怎么说,一个炭匠师傅也是能够养活一家人的,来拜师的人自然不少。
而在他收徒的时候,会将最重要的东西隐藏起来,不仅仅只是炭窑的制造,还有在合适的空间封炉的技巧,以及根据烟的情况判断炉内状况的技巧。
这一些学徒都是不知道的,只有等他为师傅干嘛三年到五年可以出师,才会被师傅传授这一方面的知识。
全靠口口相传的烧炭技术,能够不退步,已经很好了,自然不会有所进步。
而夏安然准备如何?他在刚刚开始烧炭的时候,便已将其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如何制窑,在什么时间封窑,以及观察烟道的秘诀,还有就是什么时候开炉,这些他打算全部印制成书,放到图书馆内供参阅。
之前他和荀细细协商了,将烧炭归为国营企业的方案被荀直接驳回了,荀非常干脆得告诉他,任何事情只要变成了垄断,尤其是官方垄断,那么他就推广不开。
夏安然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使用炭火的取暖的成本,他的目的是使兖州和豫州的百姓都能够用的起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