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国(五十一)(10 / 12)
同历史完全不同的是,曹军在这一场与袁绍的对决之中,竟然最后变成了进攻方,他们深入敌方腹地,靠着后方稳妥的粮草运输,一时之间竟然和袁绍军将战局转变成了拉锯战。
这样的情况是袁绍所料未及的,在他的想象中,深入敌方腹地的明明应该是自己,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前线竟会失利至此。
而自己又在人数、装备、辎重均占优的情况下,为什么反而被曹军压着打?
袁绍此人性格之中,有着一个最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刚愎自用。
倘若他当真是一个雄才伟略之主,那这倒也未必是一个缺陷,可惜他不是。
他走出的第一步错棋,就是不应当在刚刚战胜公孙瓒之时没有选择先稳定后方,将公孙瓒的势力完全消化之后再南下攻曹,但袁绍当时只看得到表面的情况。他觉得不能再让曹操的势力继续发展,于是仓促之下派兵攻打。
这本来也不算什么致命的大错,但他第二个错误便是他将公孙瓒手上收编的部卒编为了先锋官。
若以他的想法,这本身也没有大错,公孙瓒虽然有将这些部卒当作炮灰的想法,但是在他的理念里面,也不至于到一去不回的程度,无非只是减轻一些他自己亲兵的损失而已。
但是偏偏曹军的实力超过了他的想象,使得公孙瓒步卒的死伤到了触目惊心的数字,又因为刘备那边的催化作用,使得他又下了第三个错误的决定。
当时他身边的谋士都劝他万万不可如此行在战前杀卒,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斩杀之事。
他完全可以趁着前方公孙瓒部卒尚未注意之时,将其调离前线打混编入袁绍旁的部卒之中,但是袁绍没有认同他们的说法。
他认为公孙瓒的部卒就如同一一个个铁痢疾,安插在他前进的道路上,随时有可能使得他马失前蹄。
而他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明知曹营拥有凿深井的能力,却没有加以重视,他的部卒,非但没能因为撤退前的种种举动拖慢曹营的行进速度,反而因为如此大规模的破坏举动惹来民怨,也同时降低了他们自己的撤离速度。
这一个个本来并不致命的错误,同时被引爆,致使袁绍面对了如此窘境。
曹营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收割袁绍军的尾巴,袁绍退兵每与曹军交锋之时,接触一下便被吃掉一块,慢慢的,有兵士跪地投降,更有守城的将领,率全城人民投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