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三国(五十六)上(5 / 14)
的从业者,投机性和商业头脑都不能轻忽,当然也有黄牛试探着问如此折扣之下,又卖这般便宜的怀炉,真的能赚到钱?
店家也是长吁短叹,说这不是为了打开市场所做的退步吗。
至于事情的真相,自然就不是如此了。
如今的大规模竹炭生产已经转向了南方扬州,这也算是曹操给给力支持他的小伙伴陈温的一个好处,陈温治理的土地中就有后世的几个竹海旅游景区,在当地竹子根本不值钱,就连竹笋都极为廉价,偏偏竹笋也并不是一个能够经过长时间运输的特产,冬笋尚且好一些,春笋娇嫩,又是吃个新鲜,摘下来只能放个一两天。
这东西也就外地新鲜,在当地……呵呵。
竹子自播性极强,不管它的话开了春哪哪都有可能突然冒个笋尖出来。当地人其实也挺烦的。
在和兖州开通了商路之后,新竹子有了北送的路子,当地人也多了个营生,这才对竹子的观感好了些。
谁知道不用多久官府便牵头在当地搭起了窑子,要烧竹炭。
当地人烧出来的炭还有了等级标准,官府会根据炭的品质来收钱。
虽然烧炭要废柴火,但是当地人表示:没事,竹子本身也能当柴火烧呀,不就是吵了些又不容易点燃吗,咱不在乎这个,除了造个窑,等于无本买卖啊。
将烧竹炭的技术传给扬州是夏安然牵头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有生意一起赚,更多的是为了维护黄土高原的水土资源。
原本竹炭的烧制还在控制之中,但是一切都停止于一年水涝,当时的雨季,兖州一个月有大半个泡在了水里,先不说对于城市排水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点必须庆幸一下为了灌溉而修建出的诸多水道,在水涝之时,由民众自发人力排水,推动水流,清淤,倒也没有给城市带来太大的负担,但是湿润天气加上没有日光照射,使得旱地作物纷纷得了菌病。
这时候竹醋的除菌和除虫效果就非常的显着,可能是这里的细菌没有经历过杀菌药的攻击,猝不及防下这一年它们溃不成军,只造成了极小一部分的伤害,加上夏安然在连续下雨一周之后就觉得不妙,预先写出的抗病策略一二三,这一年的收成受到的影响要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少的多。
相反,本以为不会有问题的矿坑那边,受到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绵绵细雨自然不好动工,谁知道这雨就不间断得一直在下,等到雨停了,被挖了一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